这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著名的对话,充满了机智和情趣。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些话经过岁月的积淀成为了经典,直到今天依旧为人们所熟知,经常为人们所引用、引述。
人教社课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选用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这篇课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即便是在老师串讲之后,了解了课文字面的意思之后,依然是云里雾里。问题主要归结到文章的最后一句“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句话确实很难理解。要比较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弄清楚文中“安”字的含义。
从逻辑上看,庄子在和惠子对话的过程中是偷换了概念的。
庄子和他的朋友惠子在桥上游玩、散步。庄子看到河里游来游去的鱼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生动活泼,不禁有感而发:“你看那鱼是多么的快乐啊。”惠子当即和他抬杠:“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此时按惠子的思维方式反驳:“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安知鱼之乐”中的“安”是“怎么”的意思。惠子这句话是个反问句,意思是:你(庄子)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安”字也可以理解为“哪里”的意思——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哪里”可以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否定。但是,“哪里”也可以做疑问代词——“什么地方”的意思。庄子正是利用这一点,将“怎么”换成了作为疑问代词的“哪里”。
庄子说:“你问我,我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从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虽然庄子偷换了概念,但这并不等于庄子就输给了惠子。这次著名的对话体现了他俩不同的个性、思想、气质、情趣,惠子客观而理性,庄子主观而浪漫。惠子是旁观者,是置身物外的;庄子是置身其中的,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说白了,庄子是把自己当成一条鱼,或者说是把自己想像成一条鱼。
人当然不是鱼,但是人为什么就不能觉得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觉得鱼是快乐的是他内心快乐的体现,而秀美的自然风光、自由活泼的生命也能使人感到快乐。
(本文参考了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语文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