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是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社会学家。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先后获哲学、人文学和法学博士学位。他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1932年,最早在维也纳运用实地调查法,从事广播的研究。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他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后发展为“多级传播”学说),为传播效果、传播机制研究开辟了道路。他还提出了“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等很有影响的概念。拉扎斯菲尔德对研究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
研究背景
《人民的选择》以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分析案例,试图阐释在大众传媒及人际关系的影响下,选民如何做出投票的选择。促使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对大众在总统选举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诱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机器直接推动了包括传播学在内的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在美国的发展:社会学家奉命研究士兵的士气,以使整个军队的精神面貌更利于作战;社会心理学家奉命研究政治宣传的有效性问题,以使政府的指令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而深谙世界各国文化的人类学家则负责向政府提供建议,以减少美国政府在与日韩等国打交道时产生的摩擦。
基于社会需要的各种新兴研究领域也促使人文社科摆脱单纯的思辨式研究方式而代之以实证式的研究方式,因为每一个研究成果都被期待着对紧迫的社会问题做出解释或者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人民的选择》和实证派传播学都诞生于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
感想
在民主国家,公开公正的全民总统选举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色就是阶段性的总统大选。正如书名所示,政治选举本质上就应该是人民的选择。政治人物将观念宣说出来,公众会对其进行判别,最后将神圣的选票投出去。相对于实力强大的政治人物和政治实体,选民个人确然没有相抗衡的能力,但是有选票。这张基于自由表达意见的选票,代表着悲壮的弱者的抗争。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要向前发展,必然会从群体内分出强弱、主次。这是事物或有机物系统发展的特点,无法消除。但是,系统不崩溃的前提是强者和弱者的合作。强者有自己的做法,弱者也有自己的表达。这里特别区分一下两个概念——群众和公众。大众心理学已经对它们做了很好的区分,群众是个人基于血缘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互助整体,容易变成一盘散沙或盲动的一团情绪,甚至走向群氓。公众则是个体基于理性和观念认同联系在一起的整体,个体相对独立,又属于总体。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群众基于身体交往建构起来,公众基于思想交往建构起来。群众式群体的崩溃一定伴随肉身的毁灭,公众式群体的崩溃则是观念不和,出走或者相忘于江湖。
针对1940年总统大选期间俄亥俄州伊利县选民们,拉扎斯菲尔德和他的团队通过反复访问的办法,研究了选民的选举态度及其变化。与其他注重选举结果预测的研究不同,这本书重点是要研究哪些因素会最终影响选民的选举态度和最终决策,并对此次选战宣传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拉扎斯菲尔德颠覆了一种观点,即选战宣传的核心目的在于说服那些不清楚个人决策、对选战不感兴趣的选民,或者让原本支持民主党的选民倒戈支持共和党(抑或反向)。实际上,兴趣决定了注意力,注意力决定了媒介接触的不同程度,人们会不自觉地接触那些符合自己兴趣的媒体信息,并愿意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强化自己的观点;至于那些对选战不感兴趣的选民,他们没有足够的意愿去接触媒体,也没有动力在选举中做出“谨慎、理性、自由”的决定。
相反,除了在多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实现选民的“倒戈”效果,选战宣传的作用主要体现于那些拥有潜在倾向的选民身上,这些选民会选择性地接触支持己方观点的媒体——已经知道自己倾向的选民会在媒体接触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选举兴趣和观点态度;尚未明确倾向的则会在媒体接触过程中“激活”这些固有的倾向。
潜在倾向或许是影响最终选举结果最直接的因素,它由党派间的不同属性,以及选民个人的特征决定,与通过媒介的选战宣传无关。在1940年美国的语境下,来自农村、信仰新教、年龄较大、比较富有的选民的潜在倾向是共和党,来自城市、信仰天主教、年龄较小、收入较低的选民则倾向于民主党。满足多重因素的选民——例如一个住在农村、从事玉米种植的55岁新教徒选民——往往会越早地意识到自己的既有倾向,对选举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自己支持的政党呈现出更强烈的忠诚。那些拥有“多重身份之困“的选民——例如一个住在农村、从事玉米种植的25岁天主教选民——就户会在两党之间摇摆,对影响潜在倾向的各种因素进行排序和选择。在理想状态下,这些选民应该听取来自民主党和共和党两方媒体的声音,更加理性和谨慎地做出决定;可事实上,这些人对选举的兴趣很低,也没有足够的动力来听取媒体意见,要么在选举前夕随机的做出决定,要么就干脆不投票。
此外,人们的决策还趋向于一种同质性。首先,一些不明确个人倾向的选民,会通过舆论环境预测选举胜负,把票投给自己认为的赢家;其次,不同于人们通过报纸和收音机获取信息的假设,信息传播存在着一种“两级传播流”,那些更多接触大众媒介并愿意和他人分享的意见领袖们具有中介大众媒介和群体中其他人的功能。意见领袖常常是既有潜在倾向最明确、对选举最感兴趣的选民,他们会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和选举中的态度传播给其他人,与这些意见领袖潜在倾向相同的选民也会跟随意见领袖的脚步,强化和激活自己的倾向。总之,无论是由于自身因素,还是选情预测、意见领袖和其他随机性外部事件,带有不同倾向的群体会逐渐形成,这些群体各自接触着全然不同的媒体,犹如巨大的磁场,吸附起同类的个体。最终,群体内将越来越趋于同质,群体间则越来越趋于对立。
这本书道破了选战之类传播行动的一个关键点:重要的不是直接去说服,因为无法强迫原本不感兴趣的受众提升了解信息的兴趣并迅速获得足够的认知。相反地,传播活动类似于一种“催产术”,重要的是强化和激活那些可能认同己方观点的受众;或者换句话讲,是要让受众相信,自己的决策是在传播活动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所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