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场演讲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演讲前练习够不够。练习足够多,做好一场演讲是很自然的事;练习不够,一上台就紧张忘词,自己尴尬,听众也尴尬。
很多朋友一开始以为演讲家是天生的,他们天生能说会道,口若悬河。后来听说演讲是可以学会的,于是开始报五花八门的演讲培训班,希望学到做好演讲的绝世神功。有的培训班教你讲话前要列出框架结构,总分,总分总,讲话讲三点,各种各样的框架应有尽有。有的告诉你上台把观众当成白菜,就不会紧张了。听众都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和情感的,这种把听众当白菜的行为纯粹就是自欺欺人。还有的告诉你,演讲前要熟悉环境,环境熟悉了就能做好演讲。没用,听众多了,在你家演讲,你一样会紧张到瑟瑟发抖。
其实这些都是外围,做不好演讲根本的原因是:上台演讲前练习不够。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
2016年,我作为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去北京参加全球架构师大会。大会请了IT互联网领域的各个大咖来做技术分享,有互联网企业的CTO,也有公司的创始人CEO,他们都是业内顶尖的技术人才,可以说技术是相当了得。但一开口,我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一场分享下来给人很水的感觉。我当时询问了一起参会的其他同行,大部分人和我的感觉一样,不知道他们讲的什么,听了也没什么收获。
我当时就想,有一天我成为了CTO、CEO,如果也是这样,做一场演讲,不知所云,不能给听众带来任何价值,那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不做。当然,我不是批判这些主讲嘉宾,搞技术的人都知道,他们工作很忙,攻克技术难题已经耗费了太多精力,参加这种分享大概率也是被临时请过来的,演讲前准备不足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以后我做演讲,一定要充分准备再讲,准备不充分就是对听众的不尊重。
大会结束后,我回到上海,还没来得及做准备,被老板叫去给全公司同事做分享。结果因为没准备好,演讲过程中几次卡壳,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从那之后,我下定决心要学好演讲,开始学习各种演讲课程,这些课程都有些用处,但治标不治本,虽然课程中讲的技巧都用上了,但每次演讲都差强人意。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劣根性,做什么事都希望走捷径。总认为这个世界存在像九阳神功,葵花宝典一类的神功秘籍,一旦我们得到了,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学好神功,笑傲江湖。很遗憾,现实世界不是电视里的武侠世界,取得任何成绩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努力,想速成,想走捷径往往最后一事无成。
我是什么时候发现做好演讲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做好足够的练习?有一次公司组织大家进行业务介绍,我没用任何技巧,在正式上台前,我自己讲给自己听,每讲一次就用手机录音录下来,讲完回听,看是否通顺连贯,是否符合逻辑,不断的调整。这样反复5次之后,我再听自己讲的,对自己讲的已经很满意了。为了确保上台后演讲的效果,我又多练习了几次。最后上台演讲后,同事们直接炸了,都说想不到我有这么好的口才。老板激动的说我有演讲的天赋。哪有什么天赋,只有我自己知道,是台下反复练习才有这样的结果。那时起,我才深刻的认识到什么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不亲自实践,不躬身入局,对很多听过的道理绝不会有刻骨铭心的理解。
后来我每次做演讲都用这样的方式,演讲后效果都很好,因为在别人看来,听你的演讲就是一种享受。罗永浩的演讲绝大多人都很喜欢,但罗老师说他不喜欢演讲,因为每次演讲一个小时,他需要做100个小时的准备工作,哪里有什么天生的演说家,都是不断练习的结果。马云的演讲,俞敏洪的演讲我们听了很爽,在上台前也都是要反复练习的。
希特勒的演讲极具煽动性,可以说是演讲界的鼻祖,现在也没人能超越。目前有一些网上流传的他的演讲视频,虽然是德语,我们听不懂,但只要看5分钟,情绪自然就被带起来了。是他天生就有这样的演讲才能吗,并不是。他每次演讲前,至少要对着镜子练习3、5个小时,练习动作手势,练习演讲的语气,直到自己满意才对外演讲。当年练习演讲期间,他的私人演讲顾问帮他拍了很多图片,网上有很多,我们可以搜索出来感受学习下。
所以说,足够的练习才是做好演讲的核心,其他所有的技巧都是外围。有了核心,外围可学可不学,没有核心,外围学了也没用。
人的基因决定了:面对很多人时,我们必然会紧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对一讲话不会紧张,但人一多往往会语无伦次。即使社会身份地位很高的人,面对很多人时,也会紧张,因为他们也担心自己讲错话,这是为什么很多大人物讲话很慢的原因,每一个字说出口都必须慎重。
不能靠脑子演讲,要靠嘴巴的惯性来演讲。用脑演讲,上台一忘词,我们用大脑思考该说什么,面对众人又紧张,就很容易语无伦次,越说越错越紧张。台下练习足够多,我们的大脑和嘴巴都产生了惯性,有个词叫做肌肉记忆,上台忘词了,嘴巴也可以靠肌肉记忆说出来我们重复练习过的内容,根本不需要大脑参与。自然就不会紧张,也不会出现卡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