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伙伴共读第64天】
今天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第七章《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研讨》
写作教学内容的探索
董承理老师的教学案例中,他把本班文娱委员不敢竞选学校学生会文娱部长的事作为写作的缘由,让文娱委员说明她的种种顾虑,让同学们对文娱委员进行劝说,商讨劝说方案,并且根据记录的要点,先让同学当面劝说,接着写成书信。最后把写信的对象扩大到存在相同问题的别的班级,再扩大到社会青年,写成不同的文章,给本班墙报、校报,甚至《中国青年报》投稿。这堂作文课与之前的比较有了三方面的不同,①学生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②知道这篇文章是干什么用的,要收到什么效果。③知道读者的具体情况。老师指出这三点是写一切文章的先决条件,能不能做写作的主人就决定于是不是具备的三个条件。这堂课所关注的只是三对关系,学生和作文的关系,写的方式和生活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写作教学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们已经具备的表达能力引向自觉的写作,并使之升华,成为自觉写作的能力。这样教学是引,是搭桥,不是要他们按照老师设计的作文模式去套。在这堂课中,教师将文娱委员的顾虑一条一条写在黑板上,然后把学生们针对顾虑说出的劝说方案也按要点记录下来,这样基本思路就清晰了,老师为学生搭的第一座桥――将零星表达的生活意识引向整体表达的生活意识,从而形成完整的自觉的表达思维。第二座桥是将口语表达引向书面表达。第三座桥是将小范围的写作对象(班级、学校)引向大范围的写作对象(社会)。对象范围越大,适应面越广,表达思维就越抽象,生活意识的支配作用往往越淡化,实际上也越重要。董老师认为写作教学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在原始积累向自觉写作转化的关键点上给学生搭各种相应的桥,让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自觉写作的彼岸。我觉得董老师的这个点抓得特别准。
作者认为,作文有一个模仿的阶段,但对于“优秀作文”的模仿存在的弊端,要引导学生立足于真情实感,对优秀作文的写作过程做“想象性还原”:“入”(学),“破”(有选择地学),“出”(在学中求创新)三者辩证统一。
作者在作文教材的编撰中,对作文教学还有另外一条理路:
(1)采用目前已经取得较多成功经验的“情境教学”,精心设计能触动学生心灵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2)借鉴日本的“生活作文”,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以文行事”。
(3)借鉴国外的小论文写作,将作文与探究性的自主学习打成一片。
(4)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诸如摘要、转述、分析、商榷、质疑、评论、比较、赏析等多种写作活动。
上述作文教学的两条理路,“还原性想象”与情境教学”是作文教学的两条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
作为语文课程一个独立领域的口语交际,大致可以分为“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活动”、“组织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和“书面语的有声表达”这三个方面。
(一)反思性的课程内容 在母语环境中,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口语交际的能力,足以应付基本的口语交际活动,然而他们的口语交际往往有自然养成的种种缺憾。所以需要通过反思唤醒学生“自觉地”谋求改善自己的日常口语交际。
(二)形成性的课程内容 凡是学生新接触的口语交际类型,或者在质地上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有较大差异的口语交际活动,都需要形成性课程内容。比如说,讨论、辩论、采访、演讲等,学生在母语的自然浸润中是学不到的或学不像样的,因而是需要在语文课程中专门“教”的。形成性的课程内容是教技能,也就是“怎么听说”。
(三)技巧性的课程内容 未达到满意的效果,而学习这些技巧,就是口语交际技巧性的课程内容。典型的类型,就是作为书面语有声表达的“朗诵”和“戏剧表演”。但要记住,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讲究真诚实心教日常口语中口语交际,原则上要定期表演性的技巧。
口语交际的活动设计
对写作和口语交际来说,课程内容往往通过活动来体现。
(一)反思性课程内容的要义,在于引起反思,对自己真实的口语交际行为进行反思。所以要选择更多的真实性的话题,但又得是现实生活的变形模拟,造成“陌生化”的效果。李明杰把这类活动命名为“即席表演”。
(二)最能满足形成性课程教学需要的活动,可能是前面提到的“即席表演”。比如教采访时,学生模拟采访,而扮演采访的教师也要进入角色,故意不配合采访,设置一些难点,这样学生才能够进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从采访的模拟中学到怎么采访。
(三)与技巧性课程内容最相似活动,是“实战”。比如戏剧表演,那必须是一场真正的演出。比如诵读,就让学生录音,并参加评比,这样效果会显著提高。但是在实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教“技巧”。
【阅读记录第294天】
2017.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