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教学内容的探索
案例中经过同学之间的讨论,找出写三条原因: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知道这篇文章是干什么用的,要收获什么效果,知道读者的具体情况。
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正面管教》中的开班会讨论的形式差不多。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经过自己讨论解决问题,然后再总结经验。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是作文教学的主体, 也是表达的主题。
在写作的过程当中要把生活意识,导入写作思维当中去,课堂上要调动的是学生的生活意识,也就是真实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身边的点滴事情 ,积累写作素材。对生活的观察再仔细一些,生活中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课堂主要是为学生的生活意识写作思维过渡搭桥。
怎么搭桥呢?首先将零星表达的生活意识,影响整体表达的生活意识。第二是将口语表达引向书面表达,第三,是将小范围的写作对象引向大范围的写作对象。
而在网络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材料往往来自于自身熟悉的日常生活和校园生活,以情感宣泄和精神宣泄娱乐为目的,具有鲜明的生活化心灵化的特点。网络作文的写作,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但也有教师认为这样的写作太随意,缺乏精品,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发现身边的问题,写身边的问题,又能写出高的质量的作品来呢?可以列表格的方式来进行解决。
二、写作材料样章及讨论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没有老师喜欢学生说假话,学生也不愿意说假话,但事实上,学生在说假话,老师呢也鼓励学生说假话。对于这样的现象应该怎么办呢?
比如,很多学生喜欢模仿优秀作文来写作。这种模仿有好的,但是也有不好。如何做到让优秀作文模仿变的有效?
要采用“想象性还原”的方法,“入”“破”“出”三者的辩证统一。入就是学,破,就是有选择的选择,就是在学中求创新。想象性还原有多种途径:有情景教学,以文历事,结合阅读教学等等。特别喜欢这种将“修改”至于中心环节,引导学生不断地修改,利用电脑进行修改,然后呢保存下每一个修改版本,然后诉说反思各个版本改动的过程和缘由,体会写作的真实状态。
想象性还原,必须紧扣动态过程,也就是在写的时候思维的活动过程。这种聚焦具体的写作过程,目前我们老师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导。
在写好后,要注重修改和交流。自己修改,同伴修改。在修改的时候,教师要给于明确的方向。
三、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
这个小节里面首先吸引我的是一个国外案例里面的两组学生的活动,打断别人的话,和倾听别人的话。在这个活动过程当中,通过反思,唤醒学生自觉的谋求改善自己的日常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的设计,要注重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真实的参与进来。所以话题的选择很重要,不要选择那种虚假性的话题(比如陌生人来敲门),也不要选择那种很容易误导学生关注结果的话题(比如明天去春游怎么办),怎样设计才让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呢?比如设计一种答辩会,参与校报工作。
在这些所有的活动当中,教师是需要指导的。
如何才能指导好?需要修炼,需要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