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敦煌版原文》

卷一:韶州刺史韋璩等眾請說法

惠能大師于大梵寺講堂中,升高座,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授无相戒。

其時座下僧尼、道俗一萬餘人,韶州刺史韋璩及諸官僚三十餘人、儒士三十餘人,同請大師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刺史遂令門人法海集記,流行后代,與學道者,承此宗旨,遞相傳受,有所依約,以為稟承,說此《壇經》。

卷二:大師自說悟法傳衣

能大師言:善知識,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大師不語,自淨其心。良久乃言:善知識淨聽:

惠能慈父,本官范陽,左降遷流嶺南,作新州百姓。惠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于市賣柴。忽有一客買柴,遂令惠能送至于官店。客將柴去,惠能得錢。卻向門前,忽見一客讀《金剛經》。惠能一聞,心明便悟。乃問客曰:「從何處來持此經典?」

客答曰:「我于蘄州黃梅縣東馮墓山,禮拜五祖弘忍和尚,見今在彼,門人有千餘眾。我于彼聽見大師勸道俗,但持《金剛經》一卷,即得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宿業有緣,便即辭親,往黃梅馮墓山,禮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問惠能曰:「汝何方人,來此山禮拜吾?汝今向吾邊,復求何物?」

惠能答曰:「弟子是嶺南人,新州百姓, 今故遠來禮拜和尚,不求餘物,唯求作佛。」

大師遂責惠能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大師欲更再共語,見左右在旁邊,大師更不言。遂發遣惠能,令隨眾作務。時有一行者,遂遣惠能于碓坊,踏碓八箇餘月。

五祖忽于一日喚門人盡來。門人集訖,五祖曰:「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門人,終日供養,祇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若迷,褔門何可救汝?汝總且歸房自看,有智慧者,自取本性般若之知,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稟為六代。火急急!」

門人得處分,卻來各至自房,遞相謂言:「我等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神秀上座是教授師,秀上座得法后,自可依止。偈不用作。」諸人息心,盡不敢呈偈。

時大師堂下有三間房廊,于此廊下供養,欲畫《楞伽》變相,并畫五祖大師傳授衣法,流行后代,為記。畫人盧珍看壁了,明日下手。

上座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心偈,緣我為教授師。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見得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將心偈上五祖呈意,求法即善;覓祖不善,卻同凡心,奪其聖位。若不呈心偈,終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難甚難。夜至三更,不令人見,遂向南廊下中間壁上題作呈心偈,欲求于法。若五祖見偈,言此偈語,若訪覓我;........ 我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我心自息。秀上座三更于南廊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知。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神秀上座題此偈畢,歸房臥,並无人見。五祖平旦,遂喚盧供奉來南廊下,畫《楞伽》變相。五祖忽見此偈,請記。乃謂供奉曰:「弘忍與供奉錢三十千,深勞遠來,不畫變相了。《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如留此偈,令迷人誦。依此修行,不墮三惡道。依法修行人,有大利益。」大師遂喚門人盡來,焚香偈前。令眾人見,皆生敬心。「汝等盡誦此偈者,方得見性,依此修行,即不墮落。」門人盡誦,皆生敬心,喚言:「善哉!」

五祖遂喚秀上座于堂內問:「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應得我法。」

秀上座言:「罪過,實是秀作。不敢求祖,願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小智慧,識大意否?」

五祖曰:「汝作此偈,見解未到,祇到門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墮落。作此見解,若覓无上菩提,即未可得。須入得,見自本性。汝且去,一兩日來思惟,更作一偈來呈吾。若入得門,見自本性,當付汝衣法。」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

有一童子于碓坊邊過,唱誦此偈。惠能一聞,知未見性,即識大意。能問童子:「適來誦者,是何言偈?」

童子答能曰:「儞不知大師言,生死事大,欲傳于法,令門人等各作一偈來呈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稟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書《无相偈》一首,五祖令諸門人盡誦。悟此偈者,即見自性,依此修行,即得出離。」

惠能答曰:「我在此踏碓八箇餘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見此偈禮拜。亦願誦取,結來生緣,願生佛地。」

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禮拜此偈,為不識字,請一人讀。惠能聞已,即識大意。惠能亦作一偈,又請得一解書人,于西間壁上題著,呈自本心。不識本心,學法无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院內徒眾,見能作此偈,盡怪。惠能卻入碓坊。

五祖忽見惠能偈,即善知識大意。恐眾人知,五祖乃謂眾人曰:「此亦未得了。」

五祖夜至三更,喚惠能堂內,說《金剛經》。惠能一聞,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法及衣:「汝為六代祖。衣將為信稟,代代相傳,法以心傳心,當令自悟。」五祖言:「惠能,自古傳法,氣如懸絲,若住此間,有人害汝,汝即須速去!」

能得衣法,三更發去。五祖自送能至九江驛,登時便悟。祖處分:「汝去,努力將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難去,在后弘化,善誘迷人,若得心開,汝悟无別。」辭違已了,便發向南。

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不知向后,有數百人來,欲擬頭惠能奪于法。來至半路,盡總卻回。唯有一僧,姓陳名惠順,先是三品將軍,性行粗惡,直至嶺上,來趁犯著。惠能即還衣法。又不肯取,言:「我故遠來求法,不要其衣。」能于嶺上,便傳法惠順。惠順得聞,言下心開。能使惠順即卻,向北化人。

卷三:為時眾說定慧

惠能來依此地,與諸官僚道俗,亦有累劫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知。願聞先聖教者,各須淨心聞了,願自除迷,于先代悟。

惠能大師喚言: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善知識,遇悟即成智。

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別。定慧體一不二,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善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定慧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心不善,定、慧不等。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諍。若諍先后,即是迷人,不斷勝負,卻生法我,不離四相。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是。《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說法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執著,名一行三昧。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卻是障道因緣。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即通流。住即被縛。若坐不動是,維摩詰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善知識,又見有人教人坐,看心看淨,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悟,便執成顛。即有數百般以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錯。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如燈、光。有燈即有光,无燈即无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即有二,體无兩般。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善知識,法无頓漸,人有利頓。迷即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悟即元无差別,不悟即長劫輪回。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无念為宗,无相為體,无住為本。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離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續,无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離色身;念念時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繫縛;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縛也。此是以无住為本。善知識,但離一切相,是无相。但能離相,性體清淨,此是以无相為體。于一切境上不染,名為无念。于自念上離境,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死,別處受生。學道者用心,莫不識法意。自錯尚可,更勸他人迷。不自見迷,又謗經法。是以立无念為宗,即緣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故此教門,立无念為宗,世人離見,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離二相諸塵勞;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維摩經》云: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于第一義而不動。

卷四:教授坐禪

善知識,此法門中,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言不動。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為妄念故,蓋覆真如,離妄念,本性淨。不見自性本淨,起心看淨,卻生淨妄。妄无處所,故知看者卻是妄也。淨无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若修不動者,不見一切人過患,是性不動;迷人自身不動,開口即說人是非,與道違背。看心看淨,卻是障道因緣。

今既如是,此法門中,何名坐禪?此法門中,一切无礙,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何名為禪定?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內性不亂。本性自淨自定,祇緣觸境,觸即亂,離相不亂即定。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維摩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菩薩戒經》云:本元自性清淨。善知識,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卷五:說一體三身佛相

善知識,總須自體,與授无相戒。一時逐惠能口道,令善知識見自三身佛,于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于自色身,歸依當來圓滿報身佛。 色身者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盡有,為迷不見。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色身中三身佛。善知識,聽汝善知識說,令善知識于自色身見自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性上生。何名清淨法身佛?善知識!世人性本自淨,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于惡;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如是一切法,盡在自性。自性常清淨,日月常明,只為雲覆蓋,上明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辰,忽遇惠風吹散、卷盡雲霧,萬象森羅,一時皆現。世人性淨,猶如青天,惠如日,智如月,知惠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識,開真法,吹卻迷妄,內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淨法身。自歸依者,除不善行,是名歸依。何名千百億化身?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見。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慧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后念善,名為報身。一念惡,報卻千年善亡;一念善,報卻千年惡滅。无常已來后念善,名為報身;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即是報身。自悟自修,即名歸依也。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歸依也。但悟三身,即識大意。

今既自歸依三身佛已,與善知識發四弘大願。善知識!一時逐惠能道:

眾生无邊誓願度,

煩惱无邊誓願斷,

法門无邊誓願學,

无上佛道誓願成。

善知識!眾生无邊誓願度,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見煩惱、愚癡迷妄,自有本覺性,將正見度。既悟正見,般若之智,除卻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煩惱來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煩惱无邊誓願斷,自心除虛妄。法門无邊誓願學,學无上正法。无上佛道誓願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遠離迷執,覺知生般若,除卻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願力。

今既發四弘誓願,與善知識說无相懺悔,滅三世罪障。

大師言,善知識,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惡行,一時自性若除,即是懺悔。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癡染,除卻從前諂誑心,永斷名為自性懺。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疾染,除卻從前嫉妒心,自性若除即是懺。善知識,何名懺悔?懺者終身不為;悔者知于前非惡業,恆不離心。諸佛前口說无益,我此法門中,永斷不作,名為懺悔。

今既懺悔已,與善知識授无相三歸依戒。大師言: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從今以后,稱佛為師,更不歸依邪迷外道。願自三寶,慈悲證明。善知識,惠能勸善知識歸依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離財離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无邪故,即无愛著,以无愛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妄念雖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眾中尊。凡夫不解,從日至日,受三歸依戒,若言歸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即无所歸,言卻是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意。經中只即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性不歸,无所依處。

卷六:說摩訶般若波羅蜜

今既自歸依三寶,總各各至心,與善知識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善知識雖念不解,惠能與說,各各聽。

摩訶般若波羅蜜者,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須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修行者,法身與佛等也。何名摩訶?摩訶者,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若空心坐,即落无記空。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性含萬法是大;萬法盡是自性。見一切人及非人、惡之與善、惡法善法、盡皆不捨,不可染著,由如虛空,名之為大。此是摩訶。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少。若口空說,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梵音,唐言彼岸到,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是為此岸;離境无生滅,如水承長流,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羅蜜。迷人口念,智者心行。當念時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識,即煩惱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來,三世諸佛從中出,將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陰煩惱塵勞,最尊最上第一。讚最上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无去无住无來往,是定慧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諸佛從中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有八萬四千塵勞。若无塵勞,般若常在,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憶,无著。莫起誑妄,即是真如性。用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羅蜜行,但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即得見性,入般若三昧。當知此人功德无量。經中分明讚嘆,不能具說。此是最上乘法,為大智上根人說。少根智人若聞此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龍,若下大雨,雨于閻浮提,如漂草葉;若下大雨,雨于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者,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觀照,不假文字。譬如其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王于江海中,將身引此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潤。諸水眾流,卻入大海,海納眾水,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少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少根之人,亦復如是。有般若之智之,與大智之人,亦无差別,因何聞法師不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蓋覆于日,不得風吹,日无能現。般若之智,亦无大小,為一切眾生,自有迷心,外修覓佛,未悟本性,即是小根人。聞其頓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煩惱塵勞眾生,當時盡悟,猶如大海納于眾流,小水大水,合為一體,即是見性。內外不住,來去自由,能除執心,通達无礙。能修此行,即與《般若波羅蜜經》本无差別。

一切經書,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故然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萬法,本元不有。故知:萬法本因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迷人問于智者,智人與愚人說法,令彼愚者悟解心解。迷人若悟解心開,與大智人无別。故知不悟,即是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中。何不從于自心頓現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識心見性,自成佛道。《維摩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是故將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令自本性頓悟。若不能自悟者,須覓大善知識示道見性。何名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識,是大因緣。所謂化道,令得見性。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无有是處。

識自心內善知識,即得解脫。若自心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即有教授,救不可得。汝若不得自悟,當起般若觀照,剎那間,妄念俱滅,即是自真正善知識,一悟即知佛也。自性心地,以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既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六賊從六門走出,于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悟无念法者,萬法盡通。悟无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无念頓法者,至佛位地。

善知識,后代得吾法者,常見吾法身不離汝左右。善知識,將此頓教法門,于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受持而不退者,欲入聖位,然須傳受。將從上以來,默然而付于法,發大誓願,不退菩提,即須分付。若不同見解,无有志願,在在處處,勿妄宣傳,損彼前人,究竟无益。若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萬劫千生,斷佛種性。

大師言:善知識,聽吾說《无相頌》,令汝迷者罪滅。亦名《滅罪頌》。頌曰:

愚人修褔不修道,

謂言修褔而是道。

布施供養福无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若將修褔欲滅罪,

后世得福罪元在。

若解向心除罪緣,

各自性中真懺悔。

若悟大乘真懺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學道之人能自觀,

即與悟人同一類。

大師今傳此頓教,

願學之人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本身,

三毒惡緣心中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

忽然虛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頓教法,

虔誠合掌至心求。

大師說法了,韋使君、官僚、僧眾、道俗,贊言无盡,昔未所聞。

卷七:示西方相狀附武帝問功德

使君禮拜,白言:「和尚說法,實不思議。弟子今有少疑,欲問和尚,望意和尚大慈大悲,為弟子說。」

大師言:「有疑即問,何須再三?」

使君問:「說可不是西國第一祖達摩祖師宗旨?」

大師言:「是。」

使君問:「弟子見說達摩大師化梁武帝,帝問達摩:朕一生已來,造寺、布施、供養,有功德否?達摩答言:並无功德。武帝惆悵,遂遣達摩出境。未審此言,請和尚說。」

六祖言:「實无功德,使君勿疑達摩大師言。武帝著邪道,不識正法。」

使君問:「何以无功德?」

和尚言:「造寺、布施、供養,只是修福,不可將福以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德,平直是德,內見佛性,外行恭敬。若輕一切人,吾我不斷,即自无功德。自性虛妄,法身无功德。念念德行,平等直心,德即不輕。常行于敬,自修身是功,自修心是德。功德自心作,福與功德別。武帝不識正理,非祖大師有過。」

使君禮拜。又問:「弟子見僧、道俗常念阿彌大佛,願往生西方。願和尚說,得生彼否?望為破疑。」

大師言:「使君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國,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只為下根說遠,說近只緣上智。人有兩種,法无不一。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淨心无罪;西方人心不淨有衍,迷人願生東方、西方者,所在處,並皆一種。心但无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除十惡,即行十萬,无八邪,即過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彈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住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无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頓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遙,如何得達?」

六祖言:「惠能與使君移西方剎那間,目前便見。使君願見否?」

使君禮拜,曰:「若此得見,何須往生。願和尚慈悲,為現西方,大善!」

大師言:「唐見西方无疑。」

即散,大眾愕然,莫知何是。

大師言:「大眾作意聽,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意即是城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是釋迦,平直是彌勒。人我是須彌,邪心是大海,煩惱是波浪,毒心是惡龍,塵勞是魚鱉,虛妄即是鬼神,三毒即是地獄,愚癡即是畜生,十善是天堂。无人我,須彌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煩惱无,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施大智慧光明,照耀六門清淨,照破六欲諸天下,三毒若除,地獄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座下聞說,贊聲徹天,應是迷人,了然便見。使君禮拜,贊言:「善哉!善哉!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卷八:諸宗難問

大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在家若修行,如東方人修善,但願自家修清淨,即是西方。」

使君問:「和尚,在家如何修?願為指授。」

大師言:「善知識!惠能與道俗作《无相頌》,盡誦取,依此修行,常與惠能說一處无別。」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惟傳頓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頓漸,迷誤有遲疾。

若學頓教法,愚人不可悉。

說即須萬般,合離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因煩惱,正來煩惱除。

邪正悉不用,清淨至无餘。

菩提本清淨,起心即是妄。

淨性于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間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現在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離道別覓道。

覓道不見道,到頭還自惱。

若欲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世間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有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煩惱碎。

若欲化愚人,是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菩提現。

法元在世間,于世出世間。

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

邪見是世間,正見出世間。

邪正悉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頓教,亦名為大乘。

迷來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大師言:「善知識!汝等盡誦取此偈,依偈修行,去惠能千里,常在能邊。此不修,對面千里。各各自修,法不相待。眾人且散,惠能歸漕溪山。眾生若有大疑,來彼山間,為汝破疑,同見佛性。」

合座官僚、道俗,禮拜和尚,无不嗟嘆:「善哉大悟,昔所未聞。嶺南有福,生佛在此。誰能得智。」一時盡散。

大師往漕溪山、韶、廣二州行化四十餘年,若論門人,僧之與俗,三五千人說不盡。若論宗旨,傳授《壇經》,以此為依約。若不得《壇經》,即无稟受。須知去處、年月日、姓名,遞相付囑。无《壇經》稟承,非南宗弟子也。未得稟承者,雖說頓教法,未知根本,終不免諍。但得法者,只勸修行。諍是勝負之心,與道違背。

世人盡傳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禪師于南荊府當陽縣玉泉寺住持修行,惠能大師于韶州城東三十五里漕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漸頓?法即一種,見有遲疾。見遲即漸,見疾即頓。法无頓漸,人有利鈍,故名漸頓。

神秀師常見人說,惠能法疾,直指路。秀師遂喚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汝與吾至漕溪山,到惠能所禮拜,但聽,莫言吾使汝來,所聽得意旨,記取,卻來與吾說。看惠能見解,與吾誰疾遲。汝第一早來,勿令吾怪。」

志誠奉使歡喜,遂半月中間,即至漕溪山,見惠能和尚,禮拜即聽,不言來處。志誠聞法,言下便悟,即契本心。起立,即禮拜,白言:「和尚,弟子從玉泉寺來,秀師處,不得契悟。聞和尚說,便契本心。和尚慈悲,願當教示。」

惠能大師曰:「汝從彼來,應是細作。」

志誠曰:「未說時即是,說了即不是。」

六祖言:「煩惱即是菩提,亦復如是。」

大師謂志誠曰:「吾聞汝禪師教人,唯傳戒定慧。汝和尚教人戒定慧如何?當為吾說。」

志誠曰:「秀和尚言戒定慧,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此即名為戒定慧,彼作是說,不知和尚所見如何?」

惠能答曰:「此說不可思議,慧能所見又別。」

志誠問:「何以別?」惠能答曰:「見有遲疾。」

志誠請和尚說所見戒定慧。

大師言:「汝聽吾說,看吾所見處。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亂,是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

惠能大師言:「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上人。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慧。」志誠言:「請大師說,不立如何?」

大師言:「自性无非、无亂、无痴,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有何可立?自性頓修,立有漸次,契亦不立。」

志誠禮拜,便不離漕溪山,即為門人,不離大師左右。

又有一僧名法達,常誦《法華經》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處。「經上有疑,大師智慧廣大,願為決疑。」 大師言:「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上无疑,汝心自邪,而求正法。吾心正定,即是持經。吾一生已來,不識文字。汝將《法華經》來,對吾讀一遍,吾聞即知。」 法達取經到,對大師讀一遍。六祖聞已,即識佛意,便與法達說《法華經》。六祖言:「《法華經》无多語,七卷盡是譬喻因緣。如來廣說三乘,只為世人根鈍。經文分明,无有餘乘,唯有一佛乘。」

大師言:「法達,汝聽一佛乘,莫求二佛乘,迷卻汝性。經中何處是一佛乘?與汝說。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已上十六字是正法。

「此法如何解?此法如何修?汝聽吾說。人心不思,本源空寂,離卻邪見,即一大事因緣。內外不迷,即離兩邊。外迷著相,內迷著空。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悟此法,一念心開,出現于世。心開何物?開佛知見。佛,猶如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開、示、悟、入,從一處入,即覺知見,見自本性,即得出世。」

大師言:「法達!吾常願一切世人,心地常自開佛知見,莫開眾生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惡,自開眾生知見。世人心正,起智慧觀照,自開佛知見。莫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出世。」大師言:「法達!此是《法華經》一乘法。向下分三,為迷人故。汝但依一佛乘。」

大師言:「法達!心行轉《法華》,不行《法華》轉。心正轉《法華》,心邪《法華》轉。開佛知見轉《法華》,開眾生知見被《法華》轉。」

大師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轉經。」

法達一聞,言下大悟。涕泪悲泣,白言:「和尚!實未曾轉《法華》,七年被《法華》轉,已后轉《法華》,念念修行佛行。」

大師言:「即佛行是佛。」其時聽人,无不悟者。

時有一僧名智常,來漕溪山,禮拜和尚,問四乘法義。智常問和尚曰:「佛說三乘,又言最上乘。弟子不解,望為教示。」

惠能大師曰:「汝自身心見,莫著外法相。元无四乘法,人心不量四,等法有四乘。見聞讀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行俱備,一切无染,但離法相,作无所得,是最上乘。最上乘是最上行義,不在口諍,汝須自修,莫問吾也。」

又有一僧名神會,南陽人也。至漕溪山禮拜,問言:「和尚坐禪,見亦不見?」

大師起把,打神會三下,卻問神會:「吾打汝,痛不痛?」

神會答言:「亦痛亦不痛。」

六祖言曰:「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又問大師:「何以亦見亦不見?」

大師言:「吾‘亦見’者,常見自過患,故云‘亦見’。‘亦不見’者,不見天地人過罪。所以‘亦見亦不見’也。汝‘亦痛亦不痛’如何?」

神會答曰:「若不痛,即同无情木石;若痛,即同凡夫,即起于恨。」

大師言:「神會向前。見不見是兩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來弄人!」

神會禮拜,更不敢言。

大師又言:「汝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心悟自見,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惠能見否?吾不自知,代汝迷不得。汝若自見,代得吾迷?何不自修,問吾見否!」

神會作禮,便為門人,不離漕溪山中,常在左右。

卷九:教示十僧傳法附滅度年月

大師遂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神會。大師言:「汝等拾弟子近前。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后,汝各為一方頭,吾教汝說法,不失本宗。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于性相。若有人問法,出語盡雙,皆取法對,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无去處。

三科法門者,蔭、界、入。蔭是五蔭;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何名五蔭?色蔭、受蔭、想蔭、行蔭、識蔭是。何名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何名十二入?外六塵、中六門。何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何名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法性起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門、六塵,自性含萬法,名為藏識。思量即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是三六十八。由自性邪,起十八邪。若自性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善用即佛。用由何等?由自性。

對。外境无情對有五: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暗與明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

語與言對、法與相對有十二:有為无為對,有色无色對,有相无相對,有漏无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長與短對,高與下對。

自性起用對有十九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慈與害對,喜與嗔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常與无常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體與用對,性與相對,有情與无親對。

言語與法相對有十二對,內外境有无五對,三身有三對,都合成三十六對法也。

此三十六對法,解用通一切經,出入即離兩邊。如何自性起用三十六對?共人言語,出外于相離相,入內于空離空。著空,即惟長无明;著相,即惟邪見謗法。直言不用文字,既言不用文字,人不合言語,言語即是文字。自性上說空,正語言本性,不空迷自惑,語言除故。暗不自暗,以明故暗。暗不自暗,以明變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三十六對,亦復如是。」大師言:「十弟子,已后傳法,遞相教授一卷《壇經》,不失本宗。不稟受《壇經》,非我宗旨。如今得了,遞代流行。得遇《壇經》者,如見吾親授。」

十僧得教授已,寫為《壇經》,遞代流行,得者必當見性。

大師先天二年八月三日滅度。七月八日,喚門人告別。

大師先天元年于新州國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別。大師言:「汝眾近前,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問,為汝破疑,當令迷盡,使汝安樂。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法海等聞已,涕泪悲泣,唯有神會不動,亦不悲泣。六祖言:「神會小僧,卻得善等,毀譽不動,餘者不得。數年山中,更修何道?汝今悲泣,更有阿誰?憂吾不知去處在!若不知去處,終不別汝。汝等悲泣,即不知吾去處。若知去處,即不悲泣。性本无生无滅,无去无來。汝等盡坐,吾與汝一偈:《真假動靜偈》,汝等盡誦取,見此偈意,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僧眾禮拜,請大師留偈,敬心受持。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見于真。

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无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无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无情不動。

若見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无情无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若悟作此見,則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者,努力須用意。

莫于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前頭人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教本无諍,无諍失道意。

執迷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眾僧既聞,識大師意,更不敢諍,依法修行。一時禮拜,即知大師不永住世。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師!大師去后,衣法當付何人?」

大師言:「法即付了,汝不須問。吾滅后二十餘年,邪法撩亂,惑我宗旨,有人出來,不惜身命,定佛教是非。豎立宗旨,即是吾正法。衣不合傳。汝不信,吾與誦先代五祖《傳衣付法誦》。若據第一祖達摩頌意,即不合傳衣。聽吾與汝頌。」頌曰:

第一祖達摩和尚頌曰:

吾本來唐國,傳教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第二祖惠可和尚頌曰:

本來緣有地,從地種花生。

當本元无地,花從何處生。

第三祖僧璨和尚頌曰:

花種雖因地,地上種花生。

花種无生性,于地亦无生。

第四祖道信和尚頌曰:

花種有生性,因地種花生。

先緣不和合,一切盡无生。

第五祖弘忍和尚頌曰:

有情來下種,无情花即生。

无情又无種,心地亦无生。

第六祖惠能和尚頌曰:

心地含情種,法雨即化生。

自悟花情種,菩提果自成。

能大師言:「汝等聽吾作二頌,取達摩和尚頌意。汝迷人依此頌修行,必當見性。」第一頌曰:

心地邪花放,五葉逐根隨。

共造无明業,見被業風吹。

第二頌曰:

心地正花放,五葉逐根隨。

共修般若慧,當來佛菩提。

六祖說偈已了,放眾人散。門人出外思惟,即知大師不久住世。

六祖后至八月三日,食后。大師言:「汝等著位坐,吾今共汝等別。」

法海問言:「此頓教法傳授,從上已來,至今幾代?」

六祖言:「初傳受七佛,釋迦牟尼佛第七,大迦葉第八,阿難第九,末田地第十,商那和修第十一,優婆鞠多第十二,提多迦第十三,佛陀難提第十四,佛陀蜜多第十五,脅比丘第十六,富那奢第十七,馬鳴第十八,毗羅尊者第十九,龍樹第二十,迦那提婆第二十一,羅睺羅第二十二,僧迦那提第二十三,僧迦耶舍第二十四,鳩摩羅馱第二十五,闍耶多第二十六,婆須盤多第二十七,摩拿羅第二十八,鶴勒那第二十九,師子比丘第三十,舍那婆斯第三十一,優婆堀多第三十二,僧迦羅第三十三,須婆蜜多第三十四,南天竺國王子第三子菩提達摩第三十五,唐國僧惠可第三十六,僧璨第三十七,道信第三十八,弘忍第三十九,惠能自身當今受法第四十。」

大師言:「今日已后,遞相傳授,須有依約,莫失宗旨。」

法海又曰:「大師今去,留付何法?令后代人如何見佛?」

六祖言:「汝聽,后代迷人,但識眾生,即能見佛。若不識眾生,覓佛萬劫不得見也。吾今教汝識眾生見佛,更留《見真佛解脫頌》。迷即不見佛,悟者即見法。」

法海願聞,代代流傳,世世不絕。

六祖言:「汝聽,吾與汝說。后代世人,若欲覓佛。但識佛心眾生,即能識佛,即緣有眾生,離眾生无佛心。

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

愚痴佛眾生,智慧眾生佛。

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

一生心若險,佛在眾生中。

一念吾若平,即眾生自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无佛心,向何處求佛?」

大師言:「汝等門人好住,吾留一頌,名《自性真佛解脫頌》。后代迷識此頌意,即見自心自性真佛。與汝此頌,吾共汝別。」頌曰:

真如淨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真魔。

邪見之人魔在舍,正見之人佛則過。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忽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无假。

化身報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覓自身,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无窮。

淫性本是清淨因,除淫即无淨性身。

性中但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頓教門,悟即眼前見世尊。

若欲修行云覓佛,不知何處欲求真。

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痴人。

頓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須自修。

今報世間學道者,不于此見大悠悠。

大師說偈已了,遂告門人曰:「汝等好住,今共汝別。吾去以后,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弔問、錢帛,著孝衣,即非正法,非我弟子。如吾在日一種,一時端坐,但无動无靜,无生无滅,无去无來,无是无非,无住无往,但然寂靜,即是大道。吾去已后,但依修行,共吾在日一種。吾若在世,汝違教法,吾住无益。」

大師云此語已,夜至三更,奄然遷化。大師春秋七十有六。

大師滅度諸日,寺內異香氳氳,經數日不散。山崩地動,林木變白,日月无光,風雲失色。八月三日滅度,至十一月,迎和尚神座于漕溪山葬在龍龕之內。白光出現,直上冲天,二日始散。

韶州刺史韋璩立碑,至今供養。

此《壇經》,法海上座集。上座无常,付同學道際。道際无常,付門人悟真;悟真在嶺南漕溪山法興寺,見今傳授此法。

如付此法,須得上根智,心信佛法,立大悲。持此經,以為依承,于今不絕。

和尚本是韶州曲江縣人也。如來入涅槃,法教流東土。共傳无住,即我心无住。此真菩薩,說直示,行實喻。惟教大智人,是旨依。凡度誓、修修行行,遭難不退,遇苦能忍,福德深厚,方授此法。如根性不堪材量,不得須求此法,達立不得者,不得妄付《壇經》。告諸同道者,令識蜜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79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567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342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25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14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8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3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87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175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68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5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9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2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6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92评论 2 35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10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上课,我在处理第六单元配套练习册上的练习题,课上有几个镜头让我有所思考,简要记之。 镜头一:有一小题是用“不论...
    恨水东流去阅读 130评论 0 2
  • 今天在备课中遇到了一篇阅读理解,题目是《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当头棒喝,一下子陷入了沉思之中。 ...
    董晓利腊梅阅读 2,427评论 0 1
  • 和他相识是在南疆旅游的过程中,20多个散客拼团的旅行团里,他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头几天我们各自玩各自的...
    香菇目尔阅读 308评论 2 2
  • 在金三角一代,有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只要是有他们出现的地方都会掀起腥风血雨。他们就是死神雇佣兵。死神...
    爱国的丑大叔阅读 130评论 0 0
  • 2018年12月13日 晴 今天是入冬以来最好的一天,和风煦日,连清冷都是刚刚好,不至让人因寒冷而蜷曲,也不至让人...
    fc081e32d9e8阅读 231评论 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