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第十四16
【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大意】子路问:“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其侍从召忽为此自杀殉死,而管仲做为其侍从不从死,这能算是仁吗?是不仁不义吧?”孔子说:“齐桓公尊王攘夷多次会盟诸侯,不动兵戈,以外交的方式成就霸业,使天下大定,管仲在其中有主要的作用。这才是管仲真正的仁德!这才是管仲真正的仁德!”
【一点启示】桓公春秋第一个霸主,虽说用霸道征服天下,但靠的不是武力胁迫,而是实力与威信,这与管仲超强协调能力分不开。人固有一死,君子看大节。盖棺定论看为国家、为老百姓的贡献,而不是拘尼于小节去殉死。人无完人,不可求全而责君子不仁,这反而是教条僵化了。
【浅谈】
1、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五千年文明不倒,真的要感谢如此大气又如此圆通的文化,舍生取义非死不可,如文天祥、秋瑾等大丈夫,但为国为天下有时又决不可去无益的牺牲。
2、如国民党高级将领,太多的抗日英雄,当年内战后在功德林,想明白了是向人民投降,大大方方!如何取舍,真的很难,危难之际方显沧海横流,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赞管仲两个如其仁的原因!
3、一个真正的圣人,在振兴国家和报私仇,是为公还是为己,这是舍生取义的关键!各为其主,立场不同,英雄豪杰让敌人也敬佩。
4、此处还有大家熟悉的知己之交:管鲍之交,中国五伦,朋友一伦非常重要,相处也很难!管鲍之交历史上绝无仅有,人生得此知己,一二足矣。
5、管鲍二人早年一起做生意,管仲很穷,就多分给自己一点,鲍叔牙也不计较,认为他有老母需要赡养,缺钱,可以接受。后又不计回报,推举他为齐相。
6、管仲临死有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但当桓公问管仲,鲍叔牙可不可以接替相位他坚决反对。认为鲍叔牙人品高洁、气度恢宏,但嫉恶如仇,而一个相国是要博大包容,藏污纳垢,让他做相国是害了他,鲍叔牙然也。
7、管仲冒似不够朋友,其实是真公平、真为国、真朋友。知己之难、交友之难、待友之难。同时管鲍为天下、为苍生,为公的格局,人生境界之高,千古传颂。历史上如此的故事太多,我们读书就是为了明理,知古鉴今,圆融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