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选人用人的“一池春水”

    校准“风向标”: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

    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中,选人用人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党性鉴别能力,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不仅是一项组织任务,更是一门需要不断精进的政治艺术。

    照好"三面镜子":完善立体化政治素质鉴别机制

    党性鉴别首先需要"明镜高悬",建立科学完善的考察机制。传统的干部考察往往偏重于工作业绩等"显性指标",而对理想信念、政治立场等"隐性品质"缺乏有效测量工具。延安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通过"审查历史、考察工作、辨别言行"三位一体的方式甄别干部;今天,我们更需要将政治标准细化为可操作、可验证的具体指标,通过"日常观察+关键时刻考验+群众口碑"的多维评价体系,穿透表象看本质,避免"带病提拔"现象的发生。

    练就“火眼金睛”:提升干部政治鉴别能力

    加强党性教育是提升鉴别能力的基础工程。一些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上出现偏差,往往源于教育"贫血"导致的识别能力不足。应当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贯穿干部培养全过程,通过红色教育基地沉浸式学习、典型案例剖析等方式,帮助组织人事干部练就"火眼金睛"。如同古代"铸剑"需要千锤百炼,党性鉴别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在持续的理论武装和实践锻炼中完成淬火。

    破解"隐性难题":建立政治表现穿透式识别机制

    在具体操作层面,必须发扬民主、创新方法。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干部考察中,要扩大谈话范围,既听"官方评价",也纳"民间议论";既看"八小时内",也察"八小时外"。可以借鉴古代"采风"智慧,通过不打招呼的随机走访、大数据舆情分析等技术手段,捕捉最真实的干部画像。对重要岗位人选,还应设置"政治体检"环节,对其重大关头、关键时刻的表现进行专项核查。

    党性教育“长流水”:夯实干部队伍政治根基

    加强党性鉴别能力建设,本质上是对共产党人政治基因的传承与守护。从井冈山时期的"党指挥枪"原则,到新时代"二十字"好干部标准,政治标准始终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第一标准。只有以党性为镜,照见干部的政治灵魂,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锻造坚不可摧的中坚力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