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①,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中峰云:“凡情②未涤,正眼③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lì)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
因请问。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④而为者真,有为⑤而为者假。皆当自考⑥。
[注释]①中峰和尚:即元代高僧明本禅师,俗姓孙,号中峰,钱塘人,法号智觉,西天目山师子院住持。②凡情:凡人的情感欲望。③正眼:特指能够认清事物规律的智慧。④无为:指没有目的;不求任何回报。⑤有为:为了某种目的。⑥自考:自己细致深入地观察、研究。
[译文]所有这十个事例,所做的事情不同,都是属于善行罢了。如果再细致点说,那么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上述这些都应当深入辨别。如果只是做善事而不深入钻研做善事的真理,那是自己认为是在做善事,哪里知道自己在造孽,枉费苦心,没有益处。
什么叫作真假呢?从前有多位儒生,拜谒天目山明本禅师,问禅师说:“佛家讲善恶报应,如影随形。现在某人心行善良,但他的子孙却没有发达;某人作恶多端,却家族兴盛。佛家的因果报应观点是没有根据的。”禅师回答说:“凡人的情感欲望尚未清除,能认清事物规律的智慧尚未开启,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是常有的事。为何不埋怨自己的是非颠倒,反而报怨上天的善恶报应有差错呢?”众儒生说:“善恶怎么能搞反呢?”禅师让他们试谈一下善恶的情形。其中一人说:“骂人、打人是恶的,对人恭敬、以礼待人是善的。”禅师说:“未必如此。”另一个人说:“贪财而没经过许可擅自取用本非自己的财物是恶,廉洁有操守是善。”禅师说:“未必如此。”大家一个一个地说出各种善恶情形,明本禅师都说不一定是这样的。
儒生们于是向他请教。禅师告诉他们说:“做有益于众人的事是善;做了只对自己有益于的事是恶。如果是对众人有益,就算打人、骂人,都是善;只是对自己有利,对人恭敬、以礼待人,都是恶。” 因此人们去行善,如果有利于众人就是为公,为公就是真善。如果只是有利于自己,就是为私,为私就是假善。还有,发自内心的是真善,不知变化地盲目学样的就是假善。另外,不求任何回报而做的善行,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做的善事,是假善。像这些,自己都应当细致深入地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