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些人把关注个人情绪,变成了索取情绪价值:
比如,谈恋爱,希望伴侣能提供情绪价值;上班,希望公司能提供情绪价值;不开心,希望消费能提供情绪价值。
凡事追求情绪价值,是一件很危险的事。真正强大的人,不会时刻向别人索取情绪价值。
图片
在关系中索取情绪价值:不幸的开始
情绪价值,指的是一个人影响别人情绪的能力。
一个人越是给人带来舒服、愉悦和稳定的情绪,那么他的情绪价值就越高。
不过,情绪价值是高还是低,反应的是自己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的能力,而不是对别人的要求,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情绪。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却故意把它反过来:
他从不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却总是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情绪。
比如,夫妻两人,一个要求另一个,要24小时关注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开心了,难过了,愤怒了,都要立刻回应。
表面上,TA得到了满足。
可是,有句话说得好,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当TA向对方索要情绪价值时,对方为了迎合TA,不得不调动自己的情绪,消耗自己的情绪。
久而久之,对方总有坚持不住的一天,会爆发,这时候,关系的不幸就开始了。
本质上,向别人索要情绪价值,就是不把别人当成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台情绪喂养机。
而他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软弱,越来越依赖别人。最终,双方都陷入一种互相折磨的状况。
社会学家沈奕斐也说,情绪价值其实是一碗毒鸡汤。所谓的情绪价值,只有你自己能给到你自己,别人是给不了你的。
真正强大的人,不在关系中索取情绪价值。
事实上,情绪稳定,才是一个人给自己的最大情绪价值。
图片
在工作中索取情绪价值:巨婴的开始
工作中,什么样的人最受领导喜欢?
不是能力强的人,而是做事稳的人,他情绪稳,能力稳,结果稳。
这些,都是成年人的特质。
奈飞公司就有一条非常著名的招聘原则:我们只招成年人。
跟成年人相反的,是巨婴。
职场巨婴,就是那种生理上是个大人,心理上却是个婴儿的人。
他的典型表现,就是在工作中勒索情绪价值:时刻需要领导哄着、同事忍让着,把别人的忍让,看成理所当然。
而且,他的情绪极其不稳定,一旦遭遇别人的挑战,就生气,暴怒,情绪失控;一旦自己事情没有做好,又会陷入极度的自责、内耗之中。
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是“全能自恋”的。
他会认为,全世界都是他的,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只求索取没有奉献,绝对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都要围着他转,所有人都得满足他的想法。
他在思考上,又是肤浅的。
他经常以个人狭隘的视角和认知看问题,以个人喜好作为标准,对事物做判断下决策,缺乏理性、客观的分析。
他在行动上,一定是个矮子。
因为他不断索取情绪价值,内核极其不稳定,无法做出强有力的行动。
这样的人,凡事“等、靠、要”,等机会,靠别人,要功劳;遇到困难,又总是依赖于他人去解决;出现问题,又喜欢推卸责任,找别人背黑锅。
总之,他在职场中是发展不好的,是职场巨婴。
真正强大的人,不向工作索取情绪价值,而是专注自己的目标,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
能治愈打工人委屈的,从来不是老板的夸奖或同事的安慰,而是自己的实力。
图片
在消费中索取情绪价值:韭菜的开始
有一个这样的新闻,一位男生网恋,被骗了8万块钱。
但是他不但不难过,反而很开心。
因为他说,我从来没有被人这样认真对待过。
真是让人可怜,又让人可气。
骗子能得逞,就是因为这位男生太在意所谓的情绪价值了。
很多的商家,也是利用了这个心理,大搞情绪营销。
我们所珍视的情绪,正在被他们极致地价值化、商品化、功利化。
一个商品,成本几块钱,价格几百块。这中间的差价,就是你为情绪价值买的单。
前段时间暴雷的蛋糕品牌熊猫不走,就是典型的代表。
他们主打“情感烘焙”,买个蛋糕会上门给你跳舞。
也正因为这个,他们的成本大多花在所谓的情绪价值上了,忽视了产品本身的研发。只有情绪,没有价值。
最终,客户回过味来,不想再当冤大头,于是熊猫不走一夜之间就被抛弃,被自己的情绪营销玩完了。
你看,当一个人想通过消费来获得情绪价值的时候,其实也把情绪的掌控权交出去了。
商家会迎合他,操控他,让他变成买单的韭菜。
有的商家更直接,推出一些情商课来拿捏人,
从“一招教你成为情绪价值高的人”,到“7天成为王者情绪价值操盘手”,让人欲罢不能。
这是新型的奶头乐,不断地喂过来,让人产生依赖。
有些缺乏独立思考的人,一下子就中招了。
其实,向别人索取情绪价值,就是“总要人哄着你”,不幸的是,最后都会变成“总有一款骗子适合你”。
作家叶倾城说得好,有些人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太高了,朋友满足不了,家人满足不了,不止不休,时刻要有人陪,随时都需要人响应......
这种情况下,能响应他的,多半是骗子、杀猪盘。
真正强大的人,不向消费寻求情绪价值,而是凡事多想一层,回归理性。
著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对可口可乐进行过这样的评论:
可乐就是可乐,没有更好的可乐,总统与乞丐喝的是同一瓶可乐。
说得真好,这句话可以同时看成对消费者和商家说的:
对消费者来说,可乐就是可乐,不要在它身上附加太多情绪价值。
对商家来说,可乐就是可乐,不要过度营销,担心大众的反噬。
总之,我们都渴望自己的情绪被呵护,但是,真正强大的人,不会总是向他者索取情绪价值。他们深知,自己才是情绪的主人,索取情绪价值,不如追求情绪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