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爸讲古翻旧书
文/左月
大年初一,全家人在大唐酒楼(赤峰对夹)聚餐,酒席上,老爸给儿孙们讲了“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
故事出自冯梦龙编著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中的《警世通言》,讲的是聪明博学又爱抖机灵的苏东坡,被宰相荆国公王安石多次教导的传说。
荆公写了一本《字说》,一字解作一义。偶论东坡的坡字,从土从皮,谓坡乃土之皮。东坡笑道:“如相公所言,滑字乃水之骨也。”一日,荆公又论及鲵字,从鱼从完,合是鱼子。四马曰驷,天虫为蚕,古人制字,定非无义。东坡拱手进言:“鸠字九鸟,可知有故。”荆公认以为真,欣然请教。东坡笑道:“《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荆公默然,恶其轻薄。左迁为湖州刺史。
苏东坡在湖州三年任满,回京候选,再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在书房等候时,看到王安石未完稿的两句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心中暗笑宰相江郎才尽,提笔续上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看了续诗,知东坡轻薄之性未改,又奏请皇帝将他贬职黄州团练副使。嘱他到黄州多读书。还托他将来回四川老家时,代取中峡之水,为自己泡阳羡茶,治痰火之疾用。苏东坡觉得王安石是公报私仇,心怀不满。
重九之后,东坡与朋友陈慥后园赏菊,却见西风之后,满地金黄,黄州之菊,非同别处!这才知道自己大错特错了,悔之无及。
恰好马太守要向朝廷进冬贺表,东坡代拟了表文,以进表为由,进京向王安石赔罪。捎带着,也要把本来不屑一顾的为王安石取中峡水的事尽力办好。不想,船过三峡时,东坡欲写三峡赋,构思之时,伏案睡着,醒来之后,船早过中峡,到了归峡(下峡)。东坡叫停了船,找来当地土人中年纪大的,问三峡之水有何不同,回答是,上峡的水流到中峡,中峡的流到下峡,哪有什么不同。于是叫手下买了干净磁瓮,汲了满满一瓮归峡水,用柔皮纸封固,亲手签押。
苏东坡见到王安石,赔罪之后,王安石问他取中峡水之事,苏东坡说已取,王安石命人开瓮,取水煎之。先取白定碗一只,取茶一撮放于碗内,候汤如蟹眼时,倾入碗中,茶色半晌方见。王安石一看便知苏东坡骗了他。原来,上峡水急,中峡半急半缓,下峡水缓。以中峡之水煎茶,茶色很快便见,正好做引经,治中脘之病。苏东坡只好实话实说。
王安石让苏东坡出题考他,叫人打开书房中24个书橱,让他任选一橱,不拘哪一层哪一本书,抽出来打开哪一页,找到任意一句,只要你读完上句,我接不上下句,便算老夫无学。
东坡心想,这么多书,你怎么会每一本都读过?于是从灰尘最厚的书中抽出一本,翻到一页,读出上句“如意君安乐否?”,王安石应声即说出下句“窃已啖之矣”,并让苏东坡说明出处与含义,苏东坡觉得上句似乎与武则天、薛敖曹的野史有关,但下句无法解释,只好老老实实地承认”晚学生不知。”
荆公道:"这也不是什么秘书,如何就不晓得?这是一桩小故事。汉末灵帝时,长沙郡武冈山后有一狐穴,深入数丈。内有九尾狐狸二头。日久年深,皆能变化,时常化作美妇人,遇着男子往来,诱入穴中行乐。小不如意,分而食之。后有一人姓刘名玺,入山采药,被二妖所掳。夜晚求欢,枕席之间,二狐快乐,称为如意君。大狐出山打食,则小狐看守。小狐出山,则大狐亦如之。日就月将,并无忌惮。酒后,露其本形。刘玺有恐怖之心,精力衰倦。一日,大狐出山打食,小狐在穴,求其云雨,不果其欲。小狐大怒,生啖刘玺于腹内。大狐回穴,心记刘生,问道:'如意君安乐否?'小狐答道:'窃已啖之矣。二狐相争追逐,满山喊叫。樵人窃听,遂得其详,记于《汉末全书》。子瞻想未涉猎?”东坡道:“老太师学问渊深,非晚辈浅学可及!”荆公微笑道:“这也算考过老夫了。老夫还席,也要考子瞻一考。子瞻休得吝教!”东坡道:“求老太师命题平易。”荆公道:“考别件事,又道老夫作难。久闻子瞻善于作对。今年闰了个八月,正月立春,十二月又是立春,是个两头春。老夫就将此为题,出句求对,以观子瞻妙才。”命童儿取纸笔过来。荆公写出一对道: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东坡虽是妙才,这对出得跷蹊,一时寻对不出。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荆公问道:“子瞻从湖州至黄州,可从苏州润州经过么?”东坡道:“此是便道。”荆公道:“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这一带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其半路名为半塘。润州古名铁瓮城,临于大江,有金山,银山,玉山,这叫做三山。俱有佛殿房,想子瞻都曾游览?”东坡答应道:“是。”荆公道:“老夫再将苏润二州,各出一对,求子瞻对之。”苏州对云“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润州对云:“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东坡思想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出。荆公晓得东坡受了些腌臜,终惜其才。明日奏过神宗天子,复了他翰林学士之职。后人评这篇话道:以东坡天才,尚然三被荆公所屈。何况才不如东坡者!因作诗戒世云:
项橐曾为孔子师,荆公反把子瞻嗤。
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
老爸是个认真的人,他第一次讲这个故事,才40几岁,现在,他85岁了,不确定自己讲的是否准确,让我回家后查一查。昨天我才腾出时间来,打开小红柜,找出《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爸说故事在《喻世明言》中,我翻看目录,没有,最后发现,故事出在《警世通言》第三卷。
复读原文,回顾爸的讲述,发现爸讲的内容乃至词句,与原作基本吻合,人物名(如王安石的掌书房徐伦)、地名(如西陵峡、巫峡、归峡),一字不差。老爸的记忆力真的让人佩服!
此外,爸讲故事,并不照本宣科,对故事内容也有自己的发挥和评点。比如,把中脘解释为胃。爸讲完故事,还让最小的孙子牛牛(一鸣)补充介绍一下王安石苏东坡,概括故事的主旨,牛牛的回答也很到位。
爸当年第一次讲这个故事,听众是教师;今天再讲,对象是子孙。对年轻教师,对子孙,身教之外,言传,其实,也很重要。
家人们一起进餐时,边吃边喝边听爸讲古。言为心声,佳肴美酒之外,还有情感思想的交流。这样的机会,是值得珍惜的。
翻阅《三言》,扉页注明,此书是一九八八年转购于(崔)国君之手。《醒世恒言》(上下册)4.3元《喻世明言》(上下册)3.4元《警世通言》(上下册)3.3元。三本书加起来11元钱。 而37年前,我的月工资是42.9元。国君当时买书,是为“言”所惑,把这些书当成格言大全了,他喜欢古人的那些处世金句。买回来才发现,是小说,不是他想要的东西。他问我要不要,我自然喜欢,好在妻子虽然抱怨,终究还是支持了我的选择。
要知道,四大古典名著、《聊斋志异》之外,古代短篇小说集,艺术性最强的,就是冯梦龙编著的《三言》了。读完三言,我又买了《二拍》,《石点头》《醉醒石》。
古人编辑的这些故事虽然穿靴戴帽,说教气较浓,但其中不乏精采动人的故事和顶天立地的人物,可读性很强。以后偶得闲暇,还可重读《三言》,如重会老友,其乐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