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听说过拖延症这个词,但从来没有想过它会影响自己的生活,更没有想过它会与自己息息相关。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有严重的拖延倾向。
每天下班后,我本可以第一时间完成当天的习作任务,早一点儿提交作业。可是,偏不,我总要磨叽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肯罢休……
有些文案,本应该接手后第一时间完成,可我还是做不到,总要拖到最后,主编催着要稿了,我才草草撰写、匆匆提交……
最近看《拖延心理学》(拆书),看到了作者对拖延者的心理分析,感觉好有道理,至少让我意识到了自己拖延的原因。
一、拖延让我维持表面上的一步到位
无论是文案策划还是日常写作训练,我都希望一步到位而不是一改再改。可事实上,无论是方案还是习作,都需要一稿又一稿地修改才有可能做到让自己满意。可是,我真不想一遍又一遍地改,感觉那样好浪费时间,总想着我只要好好构思,到最后是一挥而就的事。现实是,只要你不动笔,即使拖到最后,你也很难一挥而就,或者,你勉强完成了任务,也很牵强,自己都不满意,更不要说会让客户或公众喜欢。而拖延带给我的好处就是,可以用潜意识暗示自己,我不是没有尽力,只是时间太仓促,如果时间充足,我可以做得更完美。现在,虽然不够完美,但至少我一步到位了。我忽略的事实是,虽然看上去我一步到位地完成了任务,但在完成这些事之前,我的时间都浪费了——因为任务没完成,总是不能安心做别的事情。
二、过分追求完美
我总希望每天都能推出一篇让自己满意的习作,无论写什么,都希望让人看了之后觉得眼前一亮。很多构思和创意都因为自我感觉不理想而不去做,只等着最完美的创意出现,可是最完美的创意总也等不来。这种感觉很像极了守株待兔,可是不是每天都能幸运地碰到倒霉的兔子。在等待中,白白地浪费了很多时间,结果什么也没完成,什么也没做好。至少目前,我的笔力还不足以支撑我的愿望,我却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三、这一次做得很好,那我每一次都应该做得很好。
此前有一些很棒的创意,也有一部分受到认可的文艺稿和新闻稿。于是,此后的练习或者工作中,我总希望保持此前那些最佳水平,如果达不到那样的水平,那我宁可什么也不做,如果必须得做,那就先拖延着,一直拧巴到最后,实在万不得已,才着手去做。结果,当然没什么好结果!
四、按别人的要求做事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控
此前,有不止一次这样的经历,好不容易把方案搞定,却被要求重新修改,于是改了一稿又一稿,到最后,还是没用。后来干脆不到最后一刻就不交稿,这样一来,就不用那么听话了,实在不行就破罐破摔——我能力就这样,你爱用不用,反正我就不想按你要求的来!
造成我拖延的原因大致如此。拖延给我造成的损失当然也很大。表面上看,在认真做事之前,我有的是时间,可以自由掌控,事实上,因为任务没完成,心里总是不爽,玩儿也不尽兴,学也不专心。而且,任务并不因为我拖延而不用完成,熬到最后,该做还得做,仓促之中做得不好,别人不爽,自己也不爽。
发现问题就是做出改变的最佳时间。拖延症,是时候改正了。试着接受以下现实:
一、没有十全十美的事
二、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再正常不过
三、不敢去经历才是真正的失败
四、每个人都有局限
五、只要值得,犯错又如何
六、挑战有助于成长
七、我能接受别人对我的看法
八、这一次没做好,下一次还有机会,没必要对一些小错误耿耿于怀
九、遵守规矩办事并不意味着我弱势
十、尝试着与别人沟通,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十一、当即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做相应调整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悦纳不完美的自己。行在当下,拒绝拖延!但愿,我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