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别记》(十六)--“东孝子台”文序
寻觅平原县家乡历史古迹--王打卦镇宋口村的“孝子台”文史
自古以来,华夏文化都以推崇“仁孝”,为核心的价值观,在家国一体的封建国家,孝为根本,忠是外延,孝于家才忠于国,以及“周礼”被儒家所推广,也是借用“孝”道之文化。几千年来华夏文明一脉相传,不曾中断,即使今天也是讲“尊老”“养老”,孝文化的不同表现。
翻阅不同时间的《恩县志》时,在“孝友”一册中,总会记在“孝子台”,在当时恩县境内,有在三座“孝子台”,所记载孝子在丧父母后在墓地搭建庐舍,寢苫枕塊,守墓三年,并不断堆土成“马鬣封”。被山东巡抚所旌其门,在邑人所崇敬,并收集于《恩县志》中,为后人所知。《恩县志》记载:孝子台三座:
一在县北十里(王庄并入十里铺)孝子王弘(县吏)庐墓所筑。
一在县东北十二里(王打卦镇宋家口村)孝子宋曰智庐墓所筑。
一在县西南十八里(今入夏津县谭庄)孝子谭训庐墓所筑。
在《县志》中有专门文章记载,但只有“东孝子台”平民宋曰智的孝行而被当时知县杜永昌亲自做了《序》文,并流传下来。今天还能在其村后看那个高大坟丘,只是故事不被外人所知。幸好最早的恩县志记载有原文,可作文证,看原文:
《奖宋子庐墓孝行序》 恩县知县杜永昌/撰
我闻曰一孝立而万善从之,是孝者,人之猶也,德之基也,俗之纲也。猶绥则基,用树基,树则纲,用张纯乎孝者,其锡民之極乎;若而人者,古之帝王必此其选也,岂易祈哉。
吾守兹恩敷施于政,亦惟教养而已,尔迈素履之,往以崇我恩人也。士氓一旦熙熙然,相率以告于守土,曰:东里有甿,宋曰智者,少孤也,其母为婺妇,有夺而娶之者,誓而弗许,泣曰“吾宁孤儿寡妇尔也,是不以亡故而亏妇道者也”。逮母之终而葬。智泫然出涕,曰“父之丧,吾幼,弗克以尽厥心。母之丧,安可恝然,而使之有悔也乎”。于是舍于塚场栖木偃石其寝苫,然其食淡,然其衣皤,然其声嗟,然以墟墓弗忍以圮坏也。荷畚筑而日土物,虽不至于马鬣封之谓,而亦截然其嶷矣。又且夙夜焚香祷于墓门,曰敢有倦意,速俾殛死如是者。三禩有匝,其孝行一砺矣。有子三人,朴、楫、枢者,同游泮水,文学诗礼,举进士之联芳,其日迩矣。
子姓之衍,门祚之盛。有如此者,兹沙汀之豪,而亩陇之杰,然多由于枢恩化之驯驯,雅饬也,不为恩人之首榖者乎,厥惟嘉哉。
予蹶然曰:吁亦奇矣。宋子之履也。可以观爱,可以观理、可以观志,质淑而学古。吾可以走贺也,故纪之文物,发之声名,表之物轨,以广不匮之孝也。
及事既竣达之我皇,上表厥宅里用垂不朽,俾凡厥庶民遵纪律,而莫易以游乎。宋子之天也,以正风俗,以谐邦国,以出治道,而尔类之孝,宋子其永锡之矣。吾司国柄者也,于是乎奖之。
杜永昌,河南洛阳人,正德十一年(即1516年)举人,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任,始修《恩县志》。
宋曰智,(宋口村)父早卒,嘉靖十三年母年八十余卒,庐墓,躬筑坟,巡抚旌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