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什么是“独一无二”吗?你没听过什么是“大器晚成”吗?
昨天在知乎上看见有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我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
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眼,一股莫名烦躁的情绪就涌了上来。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她全职在家带娃三年,如今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里就催着她去找工作,而第一个催她的就是她的妈妈。
她妈妈的原话是:“你看看那某某某的工作单位,再看看你,你好歹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该过得如此平庸!”
她哭得歇斯底里:“完完整整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就这三年,我只是很珍惜陪伴她的这段时间而已,在我独自带娃的这段时间里,没人能看见背后的心酸,所有人都只能看到我的平庸!”
其实,我这个朋友还有另一个身份——网文作者,虽然目前为止并没有取得特别大的成就,可是全职妈妈的三年里,她也从未放弃过心中的那份热爱。
她养育着另一个生命,并坚守着心中的那份热爱。
所以,我从不认为她是“平庸”的。
什么是“平庸”
我们对平庸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学习成绩不够好?挣钱不够多?还是工作不够有面?
可这些真的可以用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吗?
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那个“上海十四岁女孩跳楼自杀”的事件吗?
在她留给父母的那一千五百多字的遗书里有这么几句话: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严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我们在为小女孩惋惜的同时,不禁开始反思当今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一方面,孩子本就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她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父母不应该将自己的期许强加到孩子的身上。
另一方面,当父母仅仅以学习能力去作为评判一个孩子是否出众的标准时,又是否忽略了她身上其他独特的长处和优点?
还有,成年人的世界不是也最喜欢用谁谁谁混得多好多好来评判一个人的出息吗?
大家是否还记得几年前火遍全网的那封辞职信?
信上洋洋洒洒的几个大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比起那些工作能力很强的人和那些所谓很有出息的人,难道只有我觉得这种人也挺出众,也并不平庸吗?
精神和肉体,至少他也有一个在路上了,他遵循着自己的内心,做了许多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没有人甘于将自己定义为“平庸”,那么,作为父母,又有什么资格去这样定义自己的孩子呢?
有些人并不是真的“平庸”
之前一直在说“平庸”,那现在我们来谈谈“杰出”。
我最近在看一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书的内容暂且不提,我们来说一说它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的故事。
你相信吗?她17岁以前居住在偏远落后的山区里从未上过学,那么她“平庸”吗?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这甚至已经算是“落后”了吧?
可是她通过自学考取了杨百翰大学,先后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盖茨剑桥奖学金、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出版这部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如果一定要将成功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杰出”的标准的话,那么塔拉·韦斯特弗无疑是杰出的。
事实上,像她这样大器晚成的人还有很多:姜子牙暮年遇上周文王,英雄才有了用武之地;马云35岁才创立了阿里巴巴……
作为父母,从一开始就不该有觉得孩子平庸的想法,要比其他人更善于去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即使孩子的一生都“碌碌无为”,那么他也是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存在,是他自己世界里的国王。
大多数人觉得自己的一生大概都与“杰出”二字无缘,所以才会认为自己是“平庸”的。
可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轨迹,你的人生从来都不一样!
即使你的一生都不够“杰出”,但你至少要相信,你绝不“平庸”!
看完这么多,你依然还会觉得自己是平庸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