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耀玻璃的创始人曹德旺在一次采访中,聊起了一位僧人请他喝茶的事。当僧人说要拿出珍藏的好茶招待他时,他认为僧人的修为不高,理由是茶叶本无好坏,是人的“分别心”把它分出好坏——僧人一开口,便暴露了分别心。
茶叶就是长在树上的叶子,两片不同品种的叶子在一起,哪知道互相鄙视?世上的其他物件皆是如此,都是人们的需求和评判,让它们有了高低贵贱。在飞禽走兽眼中,钻石和鹅卵石没什么区别。
去除“分别心”是佛家修行的要义。人生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有比较,这个想要,那个不想要,要到的还想要,要不到便烦恼,“贪嗔痴”由此生了出来。
有智慧的人言辞不多,滔滔不绝者多无智慧。
塞住感官的孔窍,关闭欲念的大门,抑挫自我的锋锐,消解内心的纷扰,让自己和阳光融为一体,把自己混同在尘埃之中。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因此,万事万物的得失,不再分亲疏,不再分利害,不再分贵贱。这才是天下最珍贵的品质。
如果能修掉“分别心”,眼中众生平等,内心了无牵挂,离成佛就不远了。
也许你会说:“打住!我可是一位企业领导者,每天最有价值的工作就是分别轻重缓急,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决策,我可不能太‘佛系’!”
这话一点儿没错,但要知道,越是在做重大决策时,人们越会患得患失、犹豫不决,这时候,人们就需要有一种把自己置身事外的能力。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局者通常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得失心重,牵挂太多,哪儿还有心情去看清事物的本质?
微信之父张晓龙说过,产品经理要有“傻瓜心态”。所谓“傻瓜心态”,就是跳出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放下固执己见的专家角色,放下患得患失的企业家角色,把自己变成一个完全外行的“小白”,或变成一个最普通的消费者,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然后,再切换回专家和企业家的角色,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解决所看到的本质问题。
张晓龙曾说:“我要经过5~10分钟的酝酿才能达到傻瓜状态,马化腾需要1分钟,功力最深的是乔布斯,传说他能在‘专家’和‘傻瓜’之间随意切换,来去自如……”
“傻瓜心态”也是一种超级稳定的心态,既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不受内在情绪的干扰。
一位做量化交易的投资人士曾告诉我,他最大的困扰就是在行情剧烈波动时,不能像“傻瓜”一样执行自己的操作纪律:“我真恨不得自己那时候是个没有情感、不会思考的机器人,按照定好的规则做就行了!”他明白这个道理,但每次都把持不住。
大智若愚的“愚”,既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也不是不辨是非,而是“如如不动,了了分明”的大智慧。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智慧并非人与生俱来的,它完全能被培养出来并自我发展。老子在《道德经》第56章中说得很明确,真正的智慧不是多听、多看、多说,而是关掉感官、屏蔽欲望——不听、不看、不说,完全回归内在。
“感觉”和“感受”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外界刺激的物理反应,需要依靠眼、耳、鼻、舌等遍布神经元的器官(感官);后者是内在的、超物质的,需要用内心和灵魂去接受。有时候,感觉越灵敏,感受反而越迟钝。
如果能切断感官对外界欲望刺激的依赖,人们就会少很多“分别心”,脾气就会慢慢平和,既不去评判(Judge)别人,也不活在别人的评判之中。这样,心中的纷争、烦忧也会慢慢消解,对世界的觉察也能鲜活起来。
心置一处,才能体会到“和光同尘”——仿佛与阳光下的尘埃一起飞舞,如阳光般鲜亮,又如尘埃般卑微;仿佛与世界融为一体,分不清彼此,“我即世界,世界即我”,内心与宇宙时空、大道真理的玄妙齐同。
这时,再看万事万物,哪还有什么亲疏、高低、贵贱、利害?一切都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看什么都是一秒见本质。
《道德经》第57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