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就是目标管理
管理的三项智能-----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以及管理员工和工作。
第二部分 管理管理者
一、员工的态度 反映了管理层的态度,也直接反映出管理层的能力和结构。
管理管理者的第一个要求是“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管理管理者的重要要求是创造“正确的组织精神”。
二、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一)
1.不为自己的工作设定高标准,是不诚实的行为,不但自己会堕落,也会腐化下属。
2.上司的误导。在下属眼中,“上司”的言行举止,甚至漫不经心的谈话或个人怪癖,都经过精心规划和考虑,具有特殊意义。
3.每位管理者一方面要发挥最高的专业水准,另一方面要把高超的专业技能当作企业绩效目标的手段,而不是把达到高标准本身当成努力的目标。
4.管理者的目标应该兼顾短期和长期的考虑,而且也应该包含有形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者的组织和培养,以及员工绩效、态度和社会责任等无形的目标。
5.压力不是完成目标的方法。
6.给上司的信可以沟通目标。高效能企业高层要求下属每年给上司写两封信。
共同的理解只能产生于“向上沟通”。
(二)管理者必须管理
1.企业的活动和任务可以说都是从上而下规划。职权和责任应该以任务为导向。
2.管理者对下属应该是责任,而不是上对下的监督。
3.道德不等于说教。道德必须能够建立行为准则,才有意义。企业必须通过5方面的实践,才能确保正确的精神贯彻与整个管理组织中:
(1)必须建立很高的绩效标准;每个管理职位本身必须有其价值;必须建立合理而公平的升迁制度;管理者必须有申诉的途径;诚实正直的品格是对管理着的绝对要求。
4.安于平庸的危险。
(1)对管理人员的第一个要求是高绩效;(2)当需要调整工作时,无论个人情况如何,管理者都必须痛下决心,采取行动。
坚持严格的标准能激励士气和绩效,但关于人的决定却必须尽可能考虑周全。
评估必须基于绩效,同时简单清晰。
5,企业必须给予专业人才在专业地位上应有的肯定和奖励。
6.合理的升迁制度。企业应该根据绩效来决定升迁。
7.实践不需要天分,只需要行动;重要的是做事,而不是讨论。
8.培养管理者的要求:把目标放在激励每个人成长和自我发展上;强调绩效,而不是承诺;强调明天的要求,而不是今天的需要。
真正重要的是自我发展。
一个人在教导别人时,往往自己学的也最多。
第三部分 管理的结构
1.良好的绩效必须依赖健全的组织。
经营目标所需要的结构:活动分析、决策分析和关系分析。
企业需要为经常性决策建立通则。
2.如果在专业职位上做太久,一个人视野会变得比较狭隘,误以为自己那小小的角落已经代表了整个世界。
3.管理者近亲繁殖,自成一个小圈子,很容易自命不凡,流于自满。管理者之间建立团队精神,但需避免变质为只是盲目接受公司的传统,只因为“我们过去一直这么做”,就视为神圣而不可改变的金科玉律,轻视外界的意见。绝不能因此导致腐化堕落。
要增加对外接触,以及外界的挑战和刺激,可以有系统地从外界引进人才,甚至担任重要的管理职位。要打破习以为常的做饭和封为圭臬的金科玉律。
4.一个人如果“只为公司而活”,那么他的人生实在太狭隘了,无论对员工对公司而言,都是一大危险。因为他会死命抓住公司不放,压抑年轻人的发展空间,希望借此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
5.管理者理智上知道公司需要什么,但是情感上却无法采取必要的措施,反而紧抓着熟悉的传统做法不放。顾念旧情,不愿意提拔其他人,而伤了老干部的感情,结果老员工反而变成公司一大瓶颈,阻碍了真正的管理人才出头的机会。
6.对下属的关心无法取代经营绩效,善意无法解决企业成长的问题。
7.企业成功的成长首要任务就是有意愿、也有能力改变管理结构,同时也改变高层主管的态度和行为。
第四部分 管理员工和工作
企业能否提高经营绩效,完全要看能否促使员工提高工作绩效。
1.IBM通过实施“工作丰富化”的政策,为半技术员工开创了新契机。努力保住员工的工作,必须想办法发展新产品。
2.生产力是一种态度,雇佣的不是“人手”,而必须连双手的主人一起雇佣。
(1)把员工当成资源,杀死抵抗分子无法完成工作,应该设法改变工作动机。生产力是一种态度,员工的动机决定了员工的产出。
恐惧不再是员工工作的主要动机,恐惧的威力太强大,除非在紧急状况下,不宜轻易动用。我们必须主动创造正面的诱因来取代恐惧。
群体和个人之间必须保持和谐。工作的组织方式必须设法让个人所有的长处、进取心、责任感和能力,都能对群体的绩效和优势有所贡献。这是组织的首要原则。
人力资源的发展代表的是个人成长,而个人的成长往往必须从内在产生。因此,管理者的工作是鼓励并引导个人的成长,否则就无法充分运用人力的资源的特长。换句话说,管理者应该设法挑战员工。
(2)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企业第一个要求是:员工应该积极主动,以企业目标为努力的方向,要求越高,表现约好,是人的特性。
第二个要求:员工必须愿意接受改变。员工必须愿意改变他们的工作、习惯和群体关系,企业才能不断创新。
人类改变的能力比其它动物都强,但却不是毫无限制。人类的学习速度惊人,忘掉所学的能力比较差,主要因素是经验。
必须通过知识的获得来学习,而不是只靠经验来学习。
改变不但是思维上的历程,也是心理历程。如果改变不能明显加强员工心理上的安全感,就必然会遭到抗拒。由于人生苦短,而且天有不测风云,所以人总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因此企业一方面要求员工具备改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必须积极采取行动,帮助员工建立改变的能力。
管理层的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
3.人事管理。人际关系理论总是大谈“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却很少讨论他们的责任,拼命强调让员工“感到受重视”,却很少谈到如何让员工和他们的工作具有重要性。
泰勒见解之一:计划和执行截然不同,在施行前,计划得越周详,那么工作就会变得更容易、更有效。计划是工作中一个独立环节。
管理员工和工作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让员工有能力执行完整的工作,并且承担规划的责任。
员工能规划的越多,就能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责任。
4.创造巅峰绩效的组织
底层和高层工作或底薪和高薪工作,主要的差别应该在于例行、重复性事务与需要技巧或判断的工作各占多少比例。
个人必须组成真正的团队,目的是为了一起工作,而不是彼此对抗;企业奖励团队共同努力的同时,也奖励个人的努力。
人员安排:必须把人放在最适合他的职位上。
员工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能有所表现的职务,他需要的工作必须能为他的能力和才华提供最大的发挥空间,给予他最大的机会持续成长和表现卓越。
员工职务安排当作头等大事。
5.激励员工创造最佳绩效
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满意度。
在社会心里上,人们害怕负责任,简直避之唯恐不及。
负责任的员工。通知4种方式来造就负责任的员工:慎重安排员工职务、设定高绩效标准、提供员工自我控制所需的信息、提供员工参与的机会以培养管理者的愿景。
只求过关就好,往往消磨员工的干劲;通过努力不懈和发挥能力,专注与达到最高要求,总是能激发员工的干劲。应该让他们自我鞭策。唯一的方法是提升他们的愿景,把焦点放在更高的目标上。
一般员工的产出标准通常必然都是最低标准,因此不可避免的,会误导员工。
最打击员工士气的事情莫过于,管理者像无头苍蝇瞎忙时,却让员工在那儿无所事事---无论员工表面上多么庆幸可以领薪水不做事,在他们眼中,这充分显现了管理者的无能。妥善拟定进度,让员工随时都有时可做,可不是一件小事。最能激励员工绩效的就是把内部管理事务处理的无懈可击,通过这些活动向员工展现管理者的才干和他们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也直接反映出管理者的能力和标准。
管理能力的第一个考验,就是管理者是否有能力让员工在干扰最小的情况下,发挥工作最大的效益。
让员工了解情况。企业也必须设法让员工为后果负责。不是因为员工要求看到这些数据,而是因为这么做才符合公司最大利益。当管理者努力把信息传达给每位员工时,他才有可能接触到在每个工厂、办公室或分店中影响公众意见和态度的人。
当员工确实有所成就时,他们才会有成就感、也只有当他们承担了重要的任务时,他们才会觉得自己重要。真正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受重视感是奠基于积极、负责地参与有关自己工作和工厂社区管理的决策。
企业无法通过升迁制度肯定员工的领导才能,他们因为失望而开始和公司唱反调,以继续发挥他们的领导才能。这是需要思考和妥善安排的。
经济层面:没有销售,便没有工作。工作不是慈善活动。必须由管理者采取明确行动,让企业的目的和员工的趋于一致,同时建立起双方互惠的关系对充足利润的共同依赖,才是根本之道。
6.主管。员工的工作能力取决于主管的规划能力,员工的工作绩效究竟是卓越还是平庸,也要视主管在培训员工和安排职务上的表现而定。主管在履行职责时首先需要的是为自己制定明确的目标,而且目标直接聚集于企业的经营目标。
企业必须提供主管充足的升迁机会,并且根据明确的绩效标准,制定合理的升迁制度。主管最严重不满的就是缺乏升迁机会了。这严重浪费了人力资源了。
企业应该提拔基层员工成为主管,否则严重打击士气,就好像不提供主管升迁机会一样,违背了社会基本信念。
主管必须是个真正的管理者,必须担负起规划和决策的重责大任。同时,主管必须能够控制履行职责时所需的活动,也必须有充足的人力来处理相关事务。
主管是需要为最后绩效负责的人。
通过管理的要素来管理员工,具备设定目标、组织和规划的能力,
而不再是通过人际关系来管理员工。
7.专业人员 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管理的愿景,但是主要功能却非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在企业内部获得专业上的肯定,企业需要赋予杰出的资深专业人员特殊的地位,已象征公司非常重视。
第五部分 当一名管理者意味着什么
1.管理者及其工作。管理者的工作-信息;管理这工具-善用时间;管理者的资源-人;对管理者的要求-为人正直;管理者又是教育者-管理着既有洞察力,又有道德责任感。
管理者无论做什么,应该一方面是短期的权宜之计,另一方面也符合长期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管理者的5项基本活动:管理者设定目标,决定目标应该是什么,也决定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以达到目标;其次,管理者从事组织的工作;第三,管理者还必须激励员工,和
员工沟通;第四,管理者的基本要素是衡量标准。最后,管理者必须培养人才。管理者要有系统的自我改善及提高管理绩效。
激励和沟通偏向社交能力。绩效评估最重要的是分析能力。
信息:管理者的工具。他必须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别人,同时也必须懂得如何掌握别人的需求。管理者如果不能通过书写和口头文字或明确的数据来激励部属,就不能成为成功的管理着。
善用时间。懂得善用时间的管理者通过良好的规划,达成绩效。善用时间的管理者花在和上司沟通的时间远多于和下属沟通的时间。不和下属谈论自己的问题,但是却懂得如何让下属主动谈论他们的问题。
善于时间的管理者也花很多时间思考上司的问题,以及思考他对上司、对整个企业的成功可以有什么贡献。换句话说,他愿意为上司爹工作负起责任。
管理者的资源:人。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双向关系,培养人才的方向决定了员工(包括管理者)究竟是更能发挥了生产力,还是最后变得百无一用。管理者必须具备诚实正直的品格,这个品格是关键,缺乏这些都不行。
8.做决策。做决策5个不同的阶段: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可行的替代方案、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把决策转化为有效的行动。管理这不应该花太多时间来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一旦做了决策,再花任何时间来推销决策都纯碎是浪费时间。
界定问题:管理者要分析问题,而不是诊断问题,必须找到关键因素。
分析问题:需要各种信息。
制定可行的替代方案:视力正常的人也常常视而不见,需要通过系统化的训练,每个人的视野可以变得宽广许多。永远考虑一个可能方案:根本不采取任何行动。
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根据四个标准:(1)风险: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比率;(2)投入的精力所达到的经济效益;(3)考虑时机;(4)资源的限制:执行决策的人是谁,是最需要纳入考虑的资源限制,执行者的愿景、能力、技巧和理解决定了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否则就沦为纸上谈兵。
使决策生效。决策必须采取行动,才能解决问题。要把解决方案转化为行动,必须让员工了解他们和同事在行为上应该有哪些改变,也必须让他们了解新的做事方式有什么最低要求。如果所做的决策要求员工做起或改变思维方式,这样的决策显然不合适。有效沟通的原则就是以清晰、精准而明确的形式沟通,只商讨重大的偏差和例外。
负责执行决策的人应该参与寻找选择方案的工作。
决策会影响其他人的工作,所以决策应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展现更好的绩效,发挥更高的工作效益,并且获得更高的成就感。
管理决策终究要由管理者来制定,而且要以判断力为决策的基础,但是新工具对某些决策阶段,将带来很大的帮助。新工具可以超越管理者有限的视野和想象力。
9.未来的管理者
明天的管理者必须达成七项新任务:
(1)他必须实施目标管理;
(2)他必须为更长远的未来,承担更多的风险;
(3)他必须有能力制定战略性决策;
(4)他必须有能力建立一支整合的团队;每一位成员都具备管理能力,根据共同目标,衡量自己的绩效和成果此外,还要培养未来的管理者;
(5)他必须有能力迅速清晰的沟通信息,懂得激励员工;
(6)未来的管理者必须能视企业为整体,并将自己负责的领域融合到企业整体之中。
(7)未来的管理者要拓展自己的愿景,关注其它市场和国家的发展,了解世界趋势。
要以系统化的工作方式,将凭经验行事的方法归纳为原则和概念,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取代对事物的偶然认识。
如果没有管理经验,一个人或许能把这些事情说得头头是道,却不懂得实际应该怎么做。
10.管理层的责任
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除了生活和经济上的成功,必须给年轻人愿景和使命感,满足他们希望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愿望。
公司不能自称是员工的家、归宿、信仰、生命或命运。也不可以干预员工的私生活或公民权。将员工与公司连在一起的,只是一份自愿合同。
管理者的责权相互配合,协调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