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9

传习录(卷  上)




【二六】知行合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佐藤一斋云:“‘始’字,‘成’字,诠出于徐录。”

捷案:此指第五条徐爱所录也。该处较详。此处并录陆澄所说,不避重复,盖以示王门宗旨也。


[译文]

先生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人的学问只一个功夫,知、行不能当作两回事。”


释疑:

知行本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知即有真行,真行才是真知。知是在行的过程中完成和体现的,行是由知发动的。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原来只是一个工夫。


林致之问先生曰:“知行自合一不得,如人有晓得那个事该做,却自不能做者,便是知而不能行。”先生曰:“此还不是真知。”又曰:“即那晓得处也是个浅浅底知,便也是个浅浅底行,不可道那晓得,不是行也后致之。多执此为说,人也有个浅浅的知行,有个真知的知行。”以方曰:“先生谓浅的知便有浅的行,此只是迁就,尔意思说,其实行不到处还是不知,未可以浅浅底行却便谓知也致之。”后以问先生,先生亦曰:“我前谓浅浅底知,便有浅浅的行,此只是随尔意思。” --------------遗言录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是王门的宗旨。

知行合一是以诚意为原点的。你要一讲知行合一,你就看见了王阳明把诚意放在致知前面,以诚意为原点,诚意优先,这是用功夫论取代认识论做体系的支点,这个在哲学思想史上的意义是非凡的。


附注:

①参见《答友人问》:“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辨是思辨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辨矣。若谓学问思辨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先去学问思辨得?行时又如何去得个学问思辨的事?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原来只是一个工夫。”(《全书》卷六)


净心斋笔录

2023年3月28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传习录(卷上) 【二五】惟精惟一的真相 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
    净心斋阅读 3,505评论 0 3
  • 传习录(卷上) 【二四】登高之路在脚下 问上达工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
    净心斋阅读 3,335评论 0 0
  • 原文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译文 “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结果。圣人的...
    无住居士阅读 7,098评论 1 7
  • 知与行分作两件事是人们对待事情时大部分时候的常态,比如学习完某项理论之后然后才会考虑如何实践。这在把事情做成的过程...
    07f8199ed7d2阅读 3,712评论 0 2
  • 不懂就不懂,别装,装你就会闹笑话 Day 37 S解读论语之Day 21 【原文】 2.17 子曰.“由!诲汝,知...
    Sarah写着玩阅读 2,57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