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北伐岂止是宿命
许云辉
姜维命中注定与北伐纠结大半生。
陇右晴空中飞舞着诸葛亮的北伐大旗,北伐军旌旗招展,所向披靡。正在曹魏营中郁郁不得志的姜维,在被自家人两次拒之门外后,索性豪赌一把,转投诸葛亮帐下。于是,从二十六岁参加诸葛亮指挥的首次北伐,到六十二岁结束自己领军的最终北伐,姜维作为北伐自始至终的亲历者和指挥者,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将青春岁月和聪明才智无私奉献给了恢复汉室的宏伟大业。姜维很清楚,他在接过丞相接力棒同时,也被诸葛亮牢牢捆死在北伐这辆不断滑向深渊的战车上。然而,姜维无法选择,因为北伐是他的宿命。
一,感恩戴德,必须北伐。
姜维在陇右天水郡当过会计师,做过太守秘书,最终做了个当地军分区参谋,前途渺茫犹似“青海长云暗雪山”;投奔蜀汉后,如同赌注压对了宝,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灿烂前程。他被诸葛亮视若珍宝,认定姜维是综合素质远超李邵与马良之和的奇才。李邵(字永南)为“蜀之芬香”(杨戏语),曾是诸葛亮重点考察的相位继承人之一,故南征时特意“留邵为治中从事”,作为机要秘书处理后方政务,李邵不幸当年病卒;“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良(字季常)是与诸葛亮称兄道弟的贤才,不料随刘备东征大败时遇害身亡。如今,天上掉下个姜伯约,彻底扫除了诸葛亮心中的阴霾。诸葛亮喜形于色,修书告诉留府长史张裔和参军蒋琬:“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姜维被诸葛亮作为行政和军事双重继承人着力培养,不仅得到丞相倾囊相授的治国统军真传,还被以火箭般的速度擢拔到蜀国军政舞台上。封侯,是秦汉时期热血男儿的人生最高理想。“亭侯”爵位虽在列侯中最低,却是无数人孜孜以求的成功标志。刘备南征北战十二年,才封“汉宜城亭侯”,战神关羽追随先帝冲锋陷阵十四春,方为“汉寿亭侯”,张飞沙场浴血十八载,才换来张刘备的内部粮票“新亭侯”;与姜维同朝为官者,相位继承人蒋琬“封安阳亭侯”时,已入川过了二十三个生日;战功卓著的魏延封“都亭侯”时,已纵横西蜀十二个春秋;常胜将军赵云“封永昌亭侯”时,为刘氏父子效力已长达二十七个年头。姜维从曹魏的弃儿降将华丽转身为蜀汉宝贝疙瘩的时间多长?仅仅一年!姜维便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的三级跳,被诸葛亮力挺,“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
璞玉虽美,仍待雕琢。蜀国政坛此时人才济济,蒋琬与费祎,魏延和杨仪,都是横亘在姜维眼前难以逾越的政坛天堑。所以诸葛亮审时度势,根据“姜伯约甚敏於军事”的天赋,因材施教先“毕教军事”,待姜维足以独挡一面时,再向刘禅隆重推举接班。姜维本就是“深解兵意”的军事天才,再经诸葛亮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他理论联系实际,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职务也步步高升,先任协理军务和督察将帅的中监军,旋即任“征西将军”,跨入蜀国高级军事将领行列。
事实证明,姜维的军事才能的确令人心悦诚服。他独立行使指挥权的第一仗,就表现得可圈可点:诸葛亮病逝前,安排北伐军回撤,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魏延因与杨仪矛盾重重,不顾大局率部抢先撤退,将断后重任完全压在预备队姜维肩上。姜维临危不惧,命令所部高悬诸葛亮大旗,将后撤队形调整为严阵以待的战斗阵势,使得生性多疑的司马懿唯恐再中圈套而停止追击,北伐大军因此得以安然撤回成都,一时传为美谈。
吃水不忘挖井人,晋升不忘栽培恩。姜维深感诸葛亮的慧眼识才之德,栽培调教之功,擢升举荐之恩,于情于理,惟有北伐以回报诸葛亮恩情----如同诸葛亮北伐亦为感激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一样。但姜维感激的恩人不仅是诸葛亮,更有对他始终如一信任有加的刘禅。因为姜维先前所获职位,均由大权独揽的诸葛亮举荐任命,刘禅无非签名盖章走过场而已。诸葛亮病逝后,刘禅为褒赞姜维断后保全北伐军实力之功,提拔他为右监军、辅汉将军,令其“统诸军”,锦上添花“进封平襄侯”。“平襄侯”爵位属县侯,食禄已与“武乡侯”诸葛亮平分秋色。诸葛亮从献《隆中对》追随刘备到被刘禅封县侯,耗时十六年,而姜维由亭侯到县侯,仅用时五年。其后,姜维官职扶摇直上,由“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升“ 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最后登顶蜀国军政舞台,成为“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的三军最高统帅“大将军”。
如果说诸葛亮只是将姜维扶上马送一程,那么刘禅就是搭好平台任姜维纵情展示。所以,姜维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能回报丞相的慧眼识珠,刘禅的浩荡皇恩。
二,建功立业,必须北伐。
姜维之父姜冏曾任天水郡守的佐官,在平定当地少数民族叛乱时阵亡。父亲为国捐躯的壮举,激励着姜维从小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报效朝廷。为了学好本领,他苦读兵书,勤练武艺,更“好郑氏学”。郑氏即郑玄,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以丰富的著述创立了为“天下所宗”的儒学“郑学”。郑玄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的中央集权制,坚决反对地方割据势力,极力宣扬忠君思想,强调地方服从中央。郑玄的政治思想深深植根于姜维心底,使得姜维从小认定汉室的正统性,为日后归降蜀汉奠定了思想基础。诸葛亮对姜维如此器重,主要原因就是看中姜维政治思想好且才干过人:“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资治通鉴广注》作者胡三省称赞道:“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
姜维的抱负与志向随着年龄增长而更加宏伟。陈寿评价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与姜维同时代的“博学善属文”的傅玄在《傅子》中说他:“维为人好立功名。”姜维投奔诸葛亮时,由于事出仓促,不得不撇下相依为命的老母。在天水郡艰辛度日的母亲探听到儿子下落后,即刻修书令其设法归家,却遭姜维婉拒:“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孙盛《杂记》)。姜维此时正在蜀国春风得意,步步高升,正是大展宏图之时,岂可轻易放弃锦绣前程?他追随诸葛亮参加了后来的几次北伐战争,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后,姜维擦干了眼泪葬埋了尸体,高举北伐大旗又上战场,掀起了新一轮北伐高潮。二十四年之间,姜维进行过十一次北伐,大胜两场,小赢三局,平手四场,惨败一回,小输一次,战绩可谓辉煌。将十一次北伐细化,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蒋琬主政期。姜维两次北伐:随驻汉中,“偏军西入”;驰援王平,大败曹爽。蒋琬是合格的丞相继承人,优秀的政治家,军事上却只是个纸上谈兵的书生。他认为诸葛亮北伐屡屡无功而返,都由秦川地势险峻,后勤粮草运输困难所致,于是抛出一项令人啼笑皆非的作战计划:舍弃陆路改走水道,预备大批船只,顺风顺水沿长江东下,“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 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遭到蜀国将领抵制,“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所以,姜维能在此时期取得一平一胜的骄人战绩,可谓战功卓著。
第二阶段,费祎辅政期。两次北伐尝到甜头的姜维信心满满,认为自己从小生长在天水,熟悉西部风俗,想利诱当地少数民族羌族和胡族为羽翼,配合大军北伐,并断言定可将“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为此,姜维屡次三番请求费祎批准大举兴兵北伐。费祎却总是泼冷水,“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六》载,费祎在制约掣肘之余,还推心置腹开导姜维:“姜老弟,我等比起诸葛丞相差得太远了!丞相这等雄才大略之人,尚且不能平定中原,我们就更没戏了!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保国治民,敬守社稷。至于北伐建功立业,还是等待以后的能人去做吧!姜将军,千万不要希冀侥幸一战功成!否则会铸成大错,悔之莫及!”所以在此期间,姜维北伐三战皆平:兵出南安,大战洮西;出兵石营,独战魏将;“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蒋琬和费祎作为相位继承人,都以“保国治民,谨守社稷”为宗旨,发展生产,休养生息,战略上采取守势,静观其变。“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 姜维在他们执政期间,战绩总和为一胜四平,已属难能可贵。
第三阶段,大权在握期。费祎遇刺,姜维逐步登上蜀国最高政治舞台,彻底解除了束缚,得以大显身手,六度挥师北伐:围困南安,粮尽而退;兵出狄道,痛失张嶷;再出狄道,大破王经;兵败段谷,上表自贬;兵伐秦川,不胜而返;侯和战败,还住沓中。总战绩两胜两平两败,平分秋色。
以上十一次北伐战果,陈寿一言以蔽之:“累年攻战,功绩不立”。显而易见,陈寿将姜维的十一次出兵,完全视为其为建立功绩而进行累年攻战。换言之,姜维为了满足个人建功立业的私欲,置国家与人民利益于不顾,穷兵黩武,以平均两年一次的征战频率,“一将功成万骨枯”,将蜀国拖向亡国的深渊。
三,平息物议,必须北伐。
姜维对曹魏进行的袭扰式打击,战绩貌似可观,但曹魏并未伤筋动骨,反将蜀国脆弱的国力消耗殆尽。胡三省批评姜维:“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经过连年征战,蜀国朝野"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三国志·吴志·薛综传附子传》)。“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华阳国志》),百姓民不聊生,为了生计故意瞒报户口逃脱兵役。士兵毫无斗志,大量开小差。时任蜀郡太守的吕乂采取了一系列稳定人心的有效措施后,瞒报户口的百姓和逃兵纷纷自首,人数竟然高达万余,蜀国兵役赋税何等沉重,略见一斑!统治集团内部,与荆州集团分庭抗礼的益州集团事不关己,作壁上观,《三国志。吕乂传》载:“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诸葛亮大权独揽时各地方集团尚敢如此明目张胆不予配合,姜维北伐期间,益州集团如何表现自然可想而知。
姜维北伐劳而无功,导致蜀国政坛群起而攻之。荆州集团老将张翼率先发难。姜维第八次北伐前,向皇帝汇报准备工作情况,众臣敢怒而不敢言,惟独张翼挺身而出,与上司姜维展开激烈廷辩,坚决反对继续北伐,理由是“国小民劳,不宜黩武”。虽然最终反对无效,但作为刘备时期的老干部,张翼在庙堂之上公开反对北伐,明显传达出大部分老同志的心声。
继而炮轰姜维的,是被称为“蜀中孔子”的益州集团领袖谯周。谯周对蜀国“于时军旅数出,百姓雕瘁”的现实忧心忡忡,“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谯周在《仇国论》中说,当今情势“可为文王,难为汉祖”,蜀汉应走的是周文王那样休养生息的正确路线,而不是学习汉高祖在秦末乱世中脱颖而出一统天下。蜀国应以“不再战而克”的汤武之师为榜样,“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反之,“如遂极武黜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仇国论》绝非谯周一家之言,而是益州本土人士对蜀汉外来统治集团的反抗宣言,更喊出了蜀汉高层大部分官员彻底否定北伐的心声。
对刘备忠心耿耿、诈死归顺最终得以“官位与张翼齐”的荆州集团军方代表人物廖化,也对北伐持完全否定态度。他在姜维最后一次北伐前,引用《左传·隐公四年》之语“弗戢,将自焚”警告他:“古人说,不停止战争,一意孤行,必将玩火自焚,指的就是姜维你这样的人!”同时毫不留情批评姜维“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
《诸葛亮集》中引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在蜀亡前痛心疾首的自白:“吾内不能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返!”诸葛瞻将不能制约姜维穷兵黩武造成蜀国内忧外患视为三大罪之一,北伐先驱之子旗帜鲜明反对北伐,颇具讽刺意味。显而易见,姜维的北伐事业已经成为千夫所指的败家子事业,姜维的政治前途岌岌可危。
但是,为了报答丞相与皇帝的恩德,为了建功立业,为了平息物议并回应指责,姜维必须北伐!这就是姜维的宿命。
然而,北伐岂止是姜维的宿命!
为了更深层的原因,姜维必须将北伐进行到底!
四,北伐目的,避祸自保。
在姜维之前,走投无路的马超投奔刘备,为夺取益州立下汗马功劳。刘备自立汉中王后,“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马超传》)。看似步步高升,马超却因“羁旅归国,常怀危惧”(《彭羕传》),出卖了对他推心置腹发牢骚的彭羕,自己也郁郁而终。纵横西域的马家军领袖何以落得如此下场?因为他没有任何政治背景,不属于任何利益集团,只能作为民族团结的政治花瓶,摆设在蜀国政治舞台上。
姜维却投奔蜀汉就成为诸葛亮的心腹与接班人。诸葛亮北伐,高举的是完成先帝未竟事业大旗,暂时消弭了外来荆州集团与本地益州集团的裂痕。但兴师动众的数次北伐无功而返,又使两大集团的裂痕逐步增大,仅仅因为诸葛亮一手遮天,群议汹汹的指责才被压制成窃窃私语的不满。诸葛亮去世后,北伐继承人姜维自然成为众矢之的。蒋琬与费祎当政期间,有效遏止了姜维的军事冒险。姜维上台后,短短五年间,居然连续发动五次北伐。他为什么以如此超高的频率连连发动战争呢?原因与马超相似,“羁旅讬国”(《姜维传》)。
失去诸葛亮这座靠山,缺少了皇帝的明确支持,姜维北伐行动备受非议。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再次捐弃前嫌,党同伐异,枪口一致对准姜维。除了益州首领谯周和荆州将领张翼廖化这帮老革命对姜维口诛笔伐外,蜀国政坛后起之秀也集体加入了反对“姜维常征伐在外”的大合唱。樊建曾多次随诸葛亮北伐,深知北伐如何削弱国力,所以当姜维欲再次伐魏时,“樊建谏止,姜维不从”;董厥曾被诸葛亮称赞为“良士”,诸葛瞻“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他们都“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孙盛《魏氏春秋异同》)。陈寿更指责姜维:“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尽管朝野一片反战声,姜维依然一意孤行,频频驱动战车。因为惟有北伐,才是真正避祸自保之道。
姜维的软肋,在于先天不足的曹魏降将身份。在曹魏籍籍无名,到蜀国一步登天,姜维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蹿升成蜀国政治军事明星,达到了许多将领出生入死一辈子达不到的高度,必然引起众人嫉妒猜疑。但姜维背靠诸葛亮这棵大树好乘凉,别人自然投鼠忌器。诸葛亮死后,刘禅依然对姜维信任有加,所以众人虽然对姜维的飞黄腾达眼红不已,却只能徒呼奈何。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姜维因为降将身份曾被另眼相看,但是费祎之死,陡然放大了姜维的降将身份,将他推到了政治谋杀的风口浪尖-----因为费祎是被曹魏降人郭循在宴会上手刃所害。
将每个弃暗投明的曹魏降人都视为潜在刺客固然可笑,但郭循的确与姜维多少有点儿干系。姜维第五次北伐时进击西平,虽未攻克城池,却抓获魏国中郎将郭循。郭循韬光养晦,做足表面文章,迅速得到重用,官拜左将军,得以参加各种军事会议和宴会,于是打算刺杀刘禅,“循欲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由于刘禅的侍卫严防死守,郭循找不到下手机会,便退而求其次除掉费祎。魏国“诏追封郭随为长乐乡侯,使其子袭爵。”(《资治通鉴.卷七十五》)郭循刺杀费祎后,是被愤怒的卫士们一拥而上当庭剁为肉酱,还是被生擒并遭严刑拷打逼问幕后指使者?结果不得而知。但姜维对郭循有生擒之功,又有举荐之劳。费祎压制姜维北伐之事路人皆知,费祎之死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姜维。因此,同时作为曹魏降将,姜维与刺客之间,瓜田李下,难免令人浮想联翩。
这一点,曾与姜维共事的陈寿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将姜维北伐动机归结为四个字:“羁旅讬国”。这句话指的就是姜维由于出身魏国托身蜀国,所以时时谨小慎微,唯恐有朝一日被蜀国清算;也可理解为,姜维这个羁旅之人被诸葛亮以军国大事相托,惟有粉身碎骨死而后已,才能证明自己千真万确“出身曹营心在汉”!
孙盛指责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忠孝义节智勇,“凡斯六者,维无一焉”, 贬称姜维是“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虽是一家之言,却颇具代表性,传达出当时蜀国政坛的不和谐音。所以姜维虽“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表面风光无限,却不得不夹紧尾巴像个小媳妇似的做人。在与姜维同朝为官的郤正笔下,姜维堪称廉政模范,“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姜维如此廉洁自律绝非作秀,正是避祸自保心理的外化表现。
如果说以上老干部们对姜维北伐的攻讦属于明枪的话,那么来自宫廷的谗言和冷遇无异暗箭。宦官黄皓趁“姜维常征伐在外,窃弄机柄,”与“宿有功干,于事精勤”(《三国志·马忠传》)的右大将军阎宇狼狈为奸。黄皓暗中想撺掇刘禅废黜姜维,以阎宇取而代之,屡屡在刘禅面前给姜维上眼药。姜维从皇帝忽冷忽热的态度中意识到大事不好,决定先发制人。《华阳国志》载:姜维启奏刘禅,应该将专权恣肆的黄皓干掉。刘禅却一屁股坐在黄皓这边,小骂大帮忙:“黄皓仅是个供驱使的小卒罢了,董允在世时随时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我常常以此为憾。你又何必跟黄皓过不去呢?”打狗要看主人面,刘禅的回护稳定了黄皓的位置,却加深了姜维的危机感,他见刘禅与黄皓的上下级关系如此紧密,后悔万分,“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刘禅觉得适才过于偏袒,便下诏令黄皓找姜维检讨错误并保证永不再犯。姜维哪儿还敢接受什么道歉,一个劲儿请求黄皓转告皇帝,为了解决部队的军粮问题,自己马上率部到“沓中种麦”。作为堂堂正正的诸葛亮政治军事继承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世语》记载死后被解剖发现胆大如斗的姜维,竟然被吓得“危惧,不复还成都”,借口到边境种粮“以避内逼耳”,足见姜维内心的恐惧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姜维虽然最终成为蜀汉政坛的中流砥柱,但在三十六年的北伐生涯中,波谲云诡的蜀国政坛始终令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曹魏降将出身这条不光明的政治尾巴始终是姜维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避祸自保是人类的天性,所以姜维惟有生命不息,北伐不已,在以飞蛾扑火的悲壮精神对曹魏实施外科手术般的打击的同时,也亲手将北伐这辆早已不堪重负的破旧战车推向覆灭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