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下午四点,院士的精神就开始好起来。仿佛下午四点那午睡后的起床才是他一天的开始,才更接近原来的他一点。这时的他不再是需要我和护工阿姨用力拉离座位或者床位的他。他的腿上变得有力气,不再似之前的步履蹒跚、颤颤巍巍,这时步履安详,随意的走向他想去的地方。
或在病床边反复揿按着的按钮,让电动床上上下下;或是走到晾晒区,是看看护工阿姨有没有把衣服洗的干干净净再晾晒;又或者是到配餐间查验下护工阿姨,有没有把碗上面的油腻清洗干净后再用热水烫过;又或者查看下冰箱柜上的擦手纸是不是不够用了,然后第一时间告知我需要添加了;又或是坐在餐桌前,细心的打开餐巾纸的开封,那封口绝对按着原来的预留的痕迹打开,拿出来的第一张纸依然非常整齐。
就好像这个病房就是他的实验室,而在这个房间的特护、护工阿姨等等,就像他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他检查检阅着,并提出意见和指导。
因我是傍晚六点下班,晚上院士的情况,也是从二十四小时陪护的护工阿姨口中得知。
晚饭过后,院士便会走出那从来白天不会走出的病房大门,送其家人至车上。回病房的路上步履变得像他从前一样,开始飞快,甚至会觉得他不曾生病。
回到病房的他,白天一言不发的他,这时言语开始多起来,同护工阿姨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思维清晰,逻辑清楚。这时他开始回复白天收到的各种消息和邮件,甚至处理工作上的相关事务。
早睡早起身体好,是我们平时挂在口头上的最好的养生方法。但这位八十岁的耄耋老人绝对不是这样。晚上十点,开始同其夫人、以及远在美国、法国的女儿聊天。直至十一点多才上床睡觉。
初来的几天,听到阿姨的形容,我一直在困惑,这是同一个院士吗?白天和晚上宛若两人。
有次同院士夫人聊天的过程中更是了解到院士在家时的状态。院士经常写字、阅读到夜里十二点以后才上床。经常到夜里三四点想到一些东西,马上又起床开始记录整理。然后再去睡觉。早上七点多又开始去上班。每天手上都有张秘密麻麻的纸条记录着要做的事情。
也听院士秘书说,经常会夜里收到老板回复的邮件。即使院士住院之后,也经常会收到他的各种邮件。从这邮件回复情况就像是以前的老板回来了。
没有一个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背后都有着你看不到的付出。就像另外一位有名的主任,他夫人形容:“孩子从来不敢夜里十二点以前睡觉,因为会被老爸骂的。我有次有些疲惫,十点钟上床入睡,先生表示非常震惊,怎么会十点就睡觉了呢”。因跟我的家庭的作息完全不一样,我很好奇,十二点以后入睡,那几点起床啊,毕竟都是职场人。主任夫人理所当然的回答:“六点多啊。”
恍然明白,自己没有他们那样的成就是有原因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们的时间利用度比我多出一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