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7 华杉
人生即学习,分分秒秒都是学问,要随时省察克治。就像为客户服务,希望客户成功,这是良知;希望和客户合作成功,就是私心。这中间天差地别,会影响你的一举一动,如不省察克治,自己成了骗子都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在“努力拼搏”。要修“夭寿不二”,先修“得失不二”,就洒脱了,就自由了,就有了孟子说的,集义而生的浩然之气,就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付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繁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zen)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有一位同学属下的官吏,长时间跟着听先生讲学,感慨说:“这学问太好了,可惜我文书、断案工作太繁忙了,没时间学啊!”
王阳明听到了,说:“我什么时候叫你脱离文书断案工作,悬空去学习呢?你既然有司法工作要做,就从那官司上学习,这才是真正的格物。比如断案,不能因为他回答时无礼,就起怒心;不可因为他嘴巴甜,就起个喜心;不可厌恶他托人说情,就加倍惩罚他;也不可因为他苦苦哀求,就屈意答应;不能因为自己事务繁忙,就随意苟且断案;不可因为别人诬陷诋毁,就随别人的意思去判。这里面很多情况,都是自己的私意在作祟,这只有自己知道,要精细的省察克治,唯恐自己的心有一丝一毫的偏倚,就断错了案件的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文书断案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如果离开了具体事去做学问,反而会落空。”
人生即学习,分分秒秒都是学问,要随时省察克治。就像为客户服务,希望客户成功,这是良知;希望和客户合作成功,就是私心。这中间天差地别,会影响你的一举一动,如不省察克治,自己成了骗子都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在“努力拼搏”。要修“夭寿不二”,先修“得失不二”,就洒脱了,就自由了,就有了孟子说的,集义而生的浩然之气,就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虔州将归,有诗别先生云:“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
先生曰:“若未来讲此学,不知说‘好恶从之’从个甚么?
敷英在座曰:“诚然。尝读先生《大学古本序》,不知所说何事。及来听讲许时,乃稍知大意。”】
我将要离开赣州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告别先生:“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
陈九川的诗,代表他对王阳明心学的学习心得,意思是说:良知是什么呢?是需要多闻多见才知道的吗?非也!每个人生来就有的。只要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顺着心中的好恶去做,就是圣学。如果将迎意必,存了刻意追求结果的心,则永远找不到进步的力量之源。
王阳明听了,提醒他说:“你若没有来这里听讲学,那就不知道‘好恶从之’的从,是从个什么。”
王阳明的意思,你不要简单的讲好恶从之,不仔细体察,从的就不是良知,一不小心就从了自己的私欲了。
敷英在座,说:“是啊,是啊,我曾经读过先生的《大学古本序》,根本读不懂,不知道先生说的是什么意思。来这里听讲,才稍微知道大意。”
【于中、国裳辈同侍食。
先生曰:“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
于中、国裳等同学一起陪先生吃饭。
先生说:“饮食的目的在于滋养我们的身体,吃了一定要消化。如果只是蓄积在肚子里,就成了积食肿块,怎么吸收长成肌肤呢?后世的学者追求博闻多识,留滞在胸中,都是消化不良的毛病。”
【先生曰:“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问曰:“何如?”
曰:“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wei)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只是生的分数多,所以谓‘生知安行’。众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然本体之知,自难泯息,虽问学克治,也只凭他。只是学的分数多,所以谓之‘学知利行’”】
先生说:“圣人也是学而知之,众人也是生而知之。”
九川问:“这怎么理解呢?”
先生回答说:“这良知人人都有。圣人只是保全完整,没有任何障蔽,但圣人也在兢兢业业、孜孜不倦、自然不息的学习,只是他天生的成分多,所以说圣人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普通人呢,从孩童时起,他的良知也完备如圣人,只是障蔽多了。但是他良知的本体,并未泯息,虽然学问克治,也是凭籍这良知在学。只是他学的成分多,所以叫学而知之,利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