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没得选,现在我只想做个好人。”
一个人有千万次机会选择,每一次选择都包含善恶,一个人的一生,要做那么多好事那么多错事,好坏在挪移中变化莫测。
临终之时,怎么定夺?怎么定夺,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公平。
终了的人那么多,整部影片下来,坚守正义的黄sir,黑社会头目“琛哥“——“算命的说我是,一将功成万骨枯”,阿强——“是一个坏蛋,但是临死前还为自己的兄弟生命着想,可是他不知道帮他止住血口的兄弟,就是他们要找的警察”,最后,倒在血泊中的是卧底警察——陈永仁,永远仁义永远的警魂,在二十八种人格中始终坚守了最初的正义。
苏格兰风笛响起,墓碑边上的黄白花朵纷飞,在一片静默中,一声“你好吗,陈警官”,是肯定,也是无奈,是故事的结局。
我喜欢揣摩故事的最后结局,粤语的韵味也鼓励我做一下假设。陈永仁,如果没有将卧底刘警官逼到绝境,如他妥协,承认一个人好坏的变化,承认一个坏人变成好人的过程,那么影片或许是圆满幸福大结局,可是这不是影片想说的。
既然走上了一条路,是自己选的;怎么坚持怎么放弃,也要自己选。陈警官没有选择妥协,因为妥协,他不再是具有光辉的警魂;刘警官选择了从黑暗中涅槃,在他开枪取走“琛哥“生命的一瞬,“以前他没得选,现在他只想做一个好人”,灵魂的转变说起来不可思议,但他的确做到了。
陈永仁死了,可是刘警官从此变成了一个“好人”,陈永仁的精神和魂魄好像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得以重生,他的精神或许在某种方面上重新塑就了刘警官。所以我以为他还活着。
“如果可以,我想跟你换。”
可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出戏。有些人平庸,有些人惊奇。故事的反转有时候令人措手不及。最不应该说的就是善恶的评判。我们不能做导演,但是总应该适时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
萧伯纳的剧作《芭芭拉少校》里有过一段经典的对白。售卖军火,曾经主动坦白:决不要脸,被世人认为是邪恶的资本家的安德谢夫问自己的儿子擅长什么或者,爱好什么。
受过贵族学校教育的儿子毫不犹豫地回答:爸爸,我别的什么都不会,我只会明辨是非。“
安德谢夫笑了,是充满悲戚的笑。对此,王小波的评价是:真的,论起明辨是非,儿童彷佛比成人强,无知的人彷佛比聪明的人强。“
“我们学会了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分成好的和坏的以后,对世界的了解还是非常可怜的。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切是如何发生,如何变化的。这些知识会冲击我们过去形成的是非标准,这时候我们就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是接受事实,还是坚持旧有的好像已经昭示错误的价值观念?事实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却成为了接触世界与了解世界的障碍,结果是终生停留在只会“明辨是非”的水平上。可以这样说,接受了一个伦理的体系,不过需要达到小学四年级的水平,而接受一个真理的体系就难得多,人们毕生都在学习科学,接触社会。人们知道得越多,明辨是非就越艰难。“
佛祖说:世界有六道轮回。可是在六道之外,还有一道贯穿其中,或许就是影片名字,无间道。世间种种,若一开始就明白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到最后也就没有无间那么难懂了罢。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时简单,有时复杂得令人抓狂。
所以佛曰: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大劫。
这句话是整部影片的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