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晨,我在校园发现,学校院墙上的瓦片不知被哪个调皮的孩子弄碎了掉在地上。离院墙最近的是六年级,我便来到六(5)教室,刚开口表示我调查的意思,有孩子就告诉我:是Y!这个男孩的脾气倔强,竟然对我的好言好语大为反感,抽身飞奔而去,冲出校门。我们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才找到这个不以为然地坐在肯德基大嚼美食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我们该怎样进行教育和引导?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他们的内心世界,施行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2007年4月,笔者抽取市直属小学、镇中心小学、农村中心小学三所学校的五年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活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300份调研卷,收回300份有效卷。通过调研,对现阶段本市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有了一定了解,并对存在的问题思考了有关对策。
一、现状与分析
(一)积极的思想道德状况
1.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占主导。
在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哪一首”时,86%的同学选择了《义勇军进行曲》这个正确的答案。作为炎黄子孙,如果连自己国家的国歌名字都说不上来,那就谈不上“爱国”。在回答“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是谁”时,78%的同学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说明关心祖国时事,关注国家大事的意识已经在大部分同学心中扎根。在回答“2004年10月,本市荣获什么城市称号时”,46.7%的同学选择了正确答案“国际花园城市”,选择其他几个答案的比例分别是21%、15.3%和17%。这个问题选择的比例虽然相差不大,但足以看得出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2.较健康的理想信念和生活观念。
对“你的学习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58.7%的同学选择了“学有所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仅有0.7%的同学选择了“不知道,父母让我来读书”;对“你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42%的同学回答“生活有意义,事业有成就”,31.7%的同学回答“有知心朋友”,24.7%的同学回答“身体健康”。可见不少小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这是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同时,多元的社会也带给了他们多元的影响,父母的生活观念也在悄悄地改变孩子的生活观念。
3.具有较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如果学校需要你参加义务劳动,你的态度如何?”,81.7%的同学表示“积极报名,主动参加”;“你在公园或校园等公共场所会自觉地爱护花草树木吗?”,84%的同学选择“会爱护”; “班级中有同学讲粗话,你的态度会是什么?”,62.3%的同学会“批评他,并请他改正”;在回答“你对文明用语的看法”问题中,84.3%的同学认为“是对现代人的起码要求”;在回答“一个同学掉入深水池中,你又不会游泳,你将如何”这个问题时,51%的同学选择“赶紧向最近的人家求救”,29%的同学选择“马上大声呼救”;在回答“你乘坐公交车时,看到老人、孩子、孕妇或残疾人上车后你会怎样”,84%的同学表示“主动让座”,10.3%的同学表示“人家提醒了我就让”;在回答你对“在家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看法时,96%的同学表示“很有必要,应该做到”。从以上问题的选择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具有热心公益活动、自觉爱护环境、见义智为、真诚关心帮助同学、尊老爱幼等好品质好行为。
4.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加和谐。
在回答“当长辈或老师向你提出建议时,你的态度怎样”这个问题时,49.3%的同学表示“全部接受”,46.7%的同学表示“听取自己觉得合理的部分”,说明孩子尊重尊敬师长的意识比较强,并且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意识。在回答“你对老师的态度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时,74.3%的同学表示“尊敬,主动打招呼”,15.7%的同学表示“善于和老师沟通,关系亲密”,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师生关系不再是过去的“敬畏”,而更趋和谐。在回答“有了烦恼的时候,你会怎样”时,47.3%的同学选择“将心事告诉同学或朋友”,34%的同学选择“把心事与父母分担”,2.7%的同学选择“向老师倾诉”,说明高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已经懂得怎样正确处理自己的烦恼。回答“在课堂上发现老师讲的问题与自己思考不一致时,你会怎样”这个问题,47.7%的同学表示“举手提出疑问”,29.7%的同学表示“下课后和老师讨论”,20%的同学表示“以老师为准”,说明现在的少年儿童他们尊敬老师,但有挑战意识,是富于创新精神的一代。
5.有较正确的节约观念。
同学们在回答“你对勤俭节约的看法是什么”时,95.3%回答“这是美德,要继承发扬”;在“使用零花钱的原则是什么”这个问题中,46.3%的学生选择“积攒起来,以备急用”,39.3%的学生选择“适度必需,精打细算”,仅有2.3%的同学表示“有钱就花,用完为止”,12%的同学表示“没有零花钱”,说明勤俭节约这个美德已经在新一代少年儿童身上得以传承。
6.具备较积极、健康的心理。
“在学校生活中,你经常感受到老师对你的态度是什么”,40.3%的同学选择“深情的关爱”,52.3%的同学选择“热情的鼓励”,但也有6.3%的同学选择“严厉的眼神”,说明他们已经能够正确感受到老师的爱;在回答“复习阶段,一位成绩与你相当的同学向你请教难题,你会怎样”时,94.3%的同学表示“认真帮助他解答难题”,没有人表示“不告诉他,否则他会超过自己的”,说明健康的成败观在影响着他们; 在回答“你的家庭的感受”时,80%的同学表示“温暖,充满关爱”,说明他们的心理状况比较健康。
(二)消极的思想道德状况
1.推崇正义美德,但个人的实践和行动不够。
当代少年儿童批判地继承了某些传统文化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只有25.3%的同学从来没有乱扔垃圾的习惯,51.7%同学是有的时候有,3.3%的同学经常有乱扔垃圾的习惯,还有19.7%的同学是“尴尬时会有”,说明环保意识和行为的脱节。再者,有8%的同学表示在学校内会自觉爱护花草树木,而在校外就不一定,有2%的同学表示没人看见时不会,说明还有部分同学不能自觉地付出自己的实际行动。另外,在对勤俭节约美德的态度中,有5.7%的同学表示勤俭节约不可取。
2.对父母缺乏感恩的心。
在“你能准确说出父母的生日吗”这个问题中,只有57.3%的同学选择“能”,还有14.7%的同学表示“只能说出一个”,15.3%的同学表示“记不太清楚”,17.3%的表示“不能”。在父母的心中,孩子的生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而在孩子的心中,父母的生日却是无足轻重的。可以说,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一颗感恩的心。
3.感觉学习压力大,缺少自主学习的责任感。
在问卷中,有一道题“在学习、作业、考试等问题上,你感到怎样?”57.3%的同学表示“稍有一点压力,但是不影响情绪”,30%的同学表示“有压力,担心自己落后”,只有9.3%的同学感觉“很轻松,没有压力”,甚至有3.3%的同学表示“压力很大,不想上学了”,可见,目前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一味地以学习为重,对孩子的伤害会很严重。类似的问题反映在第26题,“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54%的同学表示每天都“能够独立认真地完成”,39%的同学表示“不会做的请教家长,其余自己做”,5.3%的同学“在父母陪同下做完”,1.7%的同学“尽量偷工减料,能拖则拖”,可见如今的学习于孩子已经成为一种负担。
4.上网习惯令人堪忧。
在问卷中,小学生反映上网一般做的事情是58.7%的同学在查找学习资料,16.7%的同学聊天打游戏,3.3%的同学在学习论坛里发布帖子,而18%的同学则“没有目的,到处转到处看”。网络是个自由的空间,充满乐趣,充满诱惑,也充满陷阱。小学生年纪小,缺乏自控力,需要引导,否则会在网络中迷失自己。
5.对法律法规不了解。
问卷中设计的“你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认识”和“你对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了解”这两个问题,是想知道学生是否了解跟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结果令人震惊。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有59.7%选择“有点了解”,14.3%“只听说不知内容”,13.7%“根本不了解”,12.3%“非常了解”。而对新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 63%“有大致印象”,16.7%“不知道”,14%能背诵,6.3%表示“老师和家长只讲学习不讲这些内容”。一方面反映学生对此问题的淡漠,尽管各校采取多种形式作了宣传,强调了能背会用,知行统一,但收效甚微。同时也暴露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薄弱,各个学校都有专门的德育工作队伍,有德育宣传的阵地,但形式上较为单调,方法上较为呆板,效果并不明显。
二、思考与对策
笔者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在进行此次调查问卷后,更加感受到了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而这方面的改进工作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需要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并采取切实有利的措施,在宏观上重视,在微观上引导,在实践中落实,才能逐步见实效。
1.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面对社会生活中消极现象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影响,学校应在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强化在基础道德、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唱响主旋律,坚持正面引导,坚定不移地把培育“四有”新人作为学校的根本目标。如针对诚信现象缺失,可以在学生中大力开展诚信系列活动,用活动感化学生;如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童谣,学校中可以开展“唱响新童谣”活动,用正面的、积极的内容去填补学生纯真的心灵空间。
2.创新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提高德育的说服力,教育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会做人,全面发展中体会德育的真、善、美,增强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德育教育就象是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一样,深受学生欢迎,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重视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能在很大程度上填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对提高小学生耐受力、耐搓力、意志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教会学生怎样互助、怎样相处。如军事夏令营、一日生活夏令营等。学生的社会实践要纳入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使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协调互补。要注意社会实践的课程化研究,探究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有要求、有内容、有层次的社会实践教育系列。
4.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德育教育。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奋发向上,也可以使学生沉迷其中、精神颓废。对此,作为学校应加强小学生的网络德育教育。可以在品德课中渗透有关教育案例,组织学生展开广泛讨论,学会正确上网。还可以利用班队课、少先队活动、信息技术课等阵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对学生网络德育的关注和重视,从而规范小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有道德的“网络公民”,养成文明上网的好习惯。
5.有针对性地深化师德教育。作为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师,要求不仅关心、爱护学生,还要了解、亲近学生,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注意研究新形势下师德教育的新问题、新情况,有针对性地搞好教育和引导,使教师努力做到“学生学习和德育的楷模”。突出抓好个别教师的个别问题,消除他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影响。
6.重点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真正通过整合教育网络,形成学校有人教,家庭有人管,社会有人抓的工作格局。引导家长要通过丰富健康的点滴言行举止,和孩子一起逐步确立智育、德育并举,两者同等重要的思想观念。家长要培养积极健康的业余爱好,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受到美的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社会要优化对未成年人开放的实践基地的环境,要建设好有关宣传阵地,要坚决制止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从而营造社会正气,弘扬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新风。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德育工作者,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认真地分析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愿“出走的案例”不再呈现,愿孩子们的笑颜象花朵般绽放。
(这其实是一篇16年前的旧作,今天整理电脑时发现,贴出来看看,与当下的学校教育是否相符?贴出时对敏感词语和地域单位做了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