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台拜将、授予大将军的印信佩剑后,刘邦随即询问定国安邦的良策。韩信谦让了一番,趁势问刘邦说:“如今向东争夺天下,难道敌人不是项羽吗?”刘邦说:“是。”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刘邦沉默了好长时间,说:“不如项羽。”韩信拜了两拜,赞成地说:“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呀。然而,我曾经侍奉过他,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吧。项王震怒咆哮时,吓得千百人不敢稍动,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的失去了棱角,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
项王即使是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他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将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诸侯们愤愤不平。诸侯们看到项王把义帝迁移到江南僻远的地方,也都回去驱逐自己的国君,占据了好的地方自立为王。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
如今大王果真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诛灭的呢?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有什么人不心服口服呢?以正义之师,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击溃呢?况且项羽分封的三个王,原来都是秦朝的将领,率领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几年仗,被杀死和逃跑的多到没法计算,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向诸侯投降。到达新安,项王狡诈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军二十多万人,唯独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把这三个人恨入骨髓。而今项羽凭恃着威势,强行封立这三个人为王,秦地的百姓没有谁爱戴他们。
而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刘邦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
这番话高屋建瓴,详细分析了天下大势,以及刘项二人的优劣,切中要害。虽说有鼓励刘邦,夸大其词的嫌疑,但是却是激烈了在低谷重大刘邦。从此对韩信言听计从,立即按照他的计划,部署军队,准备进攻。
然而,刘邦入蜀时,为了向项羽表达无心东归,最为便捷的栈道已经烧毁,此时大规模修建栈道必然引起怀疑,而且需要积年累月之功。但是大将军韩信对此胸有成竹。他派樊哙、周勃等人,带领一万多人,大张旗鼓地修复栈道,作出要进兵褒斜道的姿态。但是另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只是一个幌子,实际上韩信决心潜出故道,东入散关。他以曹参为先锋,消灭雍军的零星抵抗,一举拿下故道城,迅速推进到陈仓(今宝鸡市陈仓区)城下。
章邯闻听大惊失色。急忙提兵增援。章邯兵败,向后撤退;又在好畤县(今陕西乾县东)交战,章邯兵又大败,退回雍国都城废丘。
董翳和司马欣得到消息,赶紧派兵增援,三秦联军随即沿渭水西进。韩信也调整部署,带领主力阻击三秦联军,双方在壤乡(今陕西武功东南)相遇。经过激战,汉军大胜,章邯无奈,只好再度龟缩进废丘。
韩信随即调兵遣将,四面开花。司马欣和董翳势单力薄,相继战败投降,只有章邯负隅顽抗,有的人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这句话就是章邯目前的处境。
韩信建议刘邦,率领主力迅速出关,扩大战果,自己带领有力之一部,继续围困废丘,保证后方。但是汉军的战略东进又遭遇重大挫折,刘邦几乎全军覆没,孤身逃回栎阳。
时不我待,樊哙掘开渭河河堤,水灌废丘。章邯兵败自杀,三秦由此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