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们召开新学期教师师德师风教育专题会,既是一次例行学习,更是一次敲响警钟的“开学第一课”。我今天的发言不念文件、不讲套话,只谈三个关键词:底线、温度、尊严。每个关键词我都用真实发生过的案例来展开,希望给大家留下“痛感”,也留下“方向”。
一、底线:一次“3 秒钟的转发”,毁掉 10 年教龄
去年 3 月,某学校高二年级一位有 10 年班主任经验的 李老师,在家长群里转发了一条“某学生疑似抑郁症要跳楼”的聊天记录,并附了三个“大哭”表情。3 秒钟的动作,导致以下连锁反应:
1. 该生当晚被家长逼问,情绪崩溃,送医院;
2. 家长报警,聊天记录被截图疯传,舆情冲上本地热搜;
3. 教育局问责,李老师被行政记过,当年评优、职称“一票否决”。
事后李老师哭着说:“我只是想提醒家长多关注孩子情绪,没想到踩了红线。”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第 6 条写得清清楚楚:“不得泄露学生与家长个人信息。” 网络时代,截图即证据,转发即扩散。李老师用 10 年敬业换回的信任,被 3 秒钟的“好心”击穿。
请各位牢记:师德底线不是“抽象条文”,而是“3 秒钟成本”——一次转发、一句嘲讽、一张偷拍,都可能让我们瞬间失去讲台。
二、温度:一次“迟到 5 分钟”的拥抱,挽救一条生命
上学期开学前,某校心理中心统计了近三年危机干预档案,其中 2022 级学生小赵的案例被标注为“绿色成功”:
小赵因家庭变故,连续一周晚自习躲在厕所自残。值班老师发现后,按流程通知班主任,班主任却简单一句“等家长来了再说”。
轮到心理老师 司老师值班,她没有“流程式”处理,而是跟保安打了招呼,延迟 5 分钟锁门,在教学楼后门的黑暗角落里找到瑟瑟发抖的小赵,蹲下来给了她一个拥抱,说:“今晚老师陪你把作业写完,好吗?”
后来小赵在毕业留言册上写道:“那个拥抱是我人生的重启键。”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引路人不是“文件转发机器”,而是“温度传递者”。5 分钟的迟到,换来一条生命的正增长,这就是教育的“非对称回报”。
三、尊严:一张“对比成绩单”,撕裂一群孩子
上学期某学校期中联考后,一所兄弟学校的九年级备课组把“尖子班”和“普通班”的平均分做成红蓝柱状图,张贴在年级公示栏。
结果:
• “普通班”学生撕榜、罢课;
• 家长群里骂战升级,投诉到教育局;
• 该校校长在全市质量分析会上被点名批评。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明确要求“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一张看似“激励”的榜单,本质是用数据羞辱学生,用排名撕裂尊严。
我校从本学期开始执行“三不”原则:
1. 不在任何场合公布学生个人成绩排名;
2. 不在家长群晒均分、晒升学率;
我们要用“绿色评价”取代“羞辱式激励”,用“成长型评语”取代“分数化标签”,因为尊严一旦被撕裂,再高的分数都填不平孩子心里的沟壑。
四、给新学期的三点“操作清单”
1. 底线自查:会后,请每位老师把手机相册、微信群聊、QQ 空间做一次“师德风险大扫除”,删除任何可能泄露学生隐私的照片、截图、语音。
2. 温度打卡:从本周开始,学校推出“每周一次面对面”行动——每位任课教师每周至少与 3 名学生进行 2 分钟以上的走廊微谈话,并做好“情绪温度”记录。
3. 尊严守护:所有考试后班级成绩分析会,以表扬为主,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优秀学生作学习方法分享,不得挖苦学生,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老师们,师德师风不是“开学讲一次,期末写总结”的应景文章,而是每一次点击“发送”前的犹豫,每一句评价出口前的停顿,每一张榜单张贴前的自问。让我们把今天的“痛感”变成明天的“免疫力”,用底线守住安全,用温度托举生命,用尊严成就未来。
新的学期,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在学生心里留下三种声音:
规则之钟,长鸣于耳;
温暖之火,长燃于心;
尊严之光,长照于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