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要珍惜拥有,要感恩,却避免不了一次次地体会失去了方知珍惜的遗憾。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本来就是反本能的事啊。作为优胜略汰的胜出者,我们的基因时刻引导着我们关注那些我们还没有猎取到的,尤其是别人有但我还没有的——只要你带过娃,就知道这些特征在人类幼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人类能够生存繁衍进化的一项重要本能。所有的不满足、这山望着那山高,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在恶劣的环境中、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动不动就满足的人早就被淘汰了。
可是理智的我们知道,在现在的生存环境下,很多人追求的不是如何生存下来(当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仍为生存而奋斗),而是更幸福。生存的那些本能手段自然不会把幸福作为目标(如果不是偶尔作为生存的一种手段的话)。而满足感、珍惜拥有和感恩却都是通往幸福的捷径,故而天然地与这些本能手段相悖。
所以,要自己满足于现状,珍惜已有、对司空见惯感恩,这种反本能的事情做起来就不是一般的难。每天,自动驾驶模式下的你就是被这些本能的东西带着跑。而如果想切换轨道,需要先按下暂定键、让人类理智的思维有机会进入并开始工作——思考一下,我真的需要那些还没有获取的东西吗?我的想要的心(本能)被满足的代价有多大,值得吗?我在享用着周围多少事物和人默默为我提供的服务而我却觉得理所当然、司空见惯?我一旦失去了他们又会怎样?
一般来说,一旦有这些思考问题介入,多少会把我们带出来一会儿。其实,偶尔碰到鸡汤文,念上几句,就如同按下暂停键,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问题是,自动驾驶或者本能主导是我们的常规模式,你总不能不停地摁暂停,手里时刻举着鸡汤文吧。一不留神,又回到了这山看着那山高的状态。
为此,很多人都提出了很多好方法。在我看来,最有用的可能是把这种暂停、介入模式变成一个习惯(或者说重建脑回路),在不让自己花费太多心力又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更频繁的进入这种状态。坚持每日定时感恩、冥想、佩戴饰物提醒等等,都是在养成习惯上下功夫。
值得分享的是,我近期似乎体会到了一种此类的小技巧(试用中),暂时称之为“切肤之痛的感受”吧。不是失去了方知珍惜嘛,那就通过失去让自己感受那种强烈的珍惜之情,也算是对本能的一种小利用。怎么做呢,就是通过刻意的安排,让自己感觉到某些习惯了的事物会在近期消失,但是你还能享用几天。这时候,那种珍惜的感觉往往会真实地突然袭来。而一旦你体验到那种强烈的感觉,这种“刻骨铭心”的提醒作用会比纯粹的读鸡汤和冥想来的更实在。如果再刻意让自己沉浸在这种强烈的感觉中,多来几次,延续时间和效果会更好。
举个常见例子吧,带娃(尤其是淘气娃)的爸妈们有体会,每天跟娃呼来喝去,他们在跟前儿的时候就盼着学校赶紧开门,让他们尽快从眼前消失;可是一旦娃离开家一段时间,又是各种的想,娃的各种可爱模样不停在眼前过。如果你功力到家,能把娃每天去学校这事儿想成要去住校一周,或者走读几个月,或者甚至要出国留学一段时间,是不是顿时觉得娃在眼前儿真好,觉得娃要多可爱有多可爱,觉得他们在跟前时你有多么的幸福。珍惜和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如果觉得这么做有些假,或者很难进入状态,也不妨干脆时不时把娃送到亲戚朋友家几天。真实感受一下。类似的事情也可以多多安排。还有一些给自己使绊子的事儿也可以发挥类似的作用,比如,书非借不能读也,饭非自己烹饪不可吃也,等等。
每天想想自己已经失去什么了,或者即将失去什么,比每天感恩拥有的东西,效果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