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天人合一(国学哲思课第一课有感)

庄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尽管过了段时间,冬奥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仍旧历历在目。其实,二十四节气也体现古人了天人合一思想,人们要适时耕作才能收获粮食。二十四节气是道法自然思想的一种表现。

胡立根先生在这一课中,提出我国的天人观念是源远流长的,最后得出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巨大。这可以在各类思想家、历史大家的文学作品、古时谣传的神话甚至人们的生活观念习俗有所体现。

因为敬畏自然,所以倡导顺应自然,以至于中国文学中回归自然的情愫表现得非常明显。

在文中提到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月何年初照人?”更有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此类文学作品数不胜数。

作者提到一句话让我感到很熟悉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这一句话是在蒋勋先生的书里读到的,人们常将逝者的遗体存放在寺庙中,也常常到寺庙祭拜。寺庙里的的门槛有着把人的岁月和年龄拦在门内,也有让往生者超度轮回的美好寓意。但纵使有千年的福禄长寿,但最终也只是落得一个土馒头似的坟丘。

这与清代著名的书著《红楼梦》最后一句“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管一世多么浮华多么富贵,最后的结局就是散场,回归自然,回归于本质。

人与自然“同归”,人最终还是要归属于自然。

正因为天人同源同构同性同归,所以我们祖先对自然的态度是崇拜,崇尚,保护的。通过一些神话和生活习俗就可得知

中国古人就有很强的生态文明意识,有趣在于先生在课中有所提到,为保护生态古人还设置了专门负责环保工作的机构。

还有盘古开天僻地神话你我熟知,盘古最后化身成了土地山脉江河草木,变成了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在神话里,天体于盘古的身体结构是那么的相似。

还有各种各样的成语:顺天应人、因地制宜、上善若水、梅妻鹤子等等。有一篇古文叫《烛之武退秦师》,通过地图可以发现秦军和晋军包围了郑国的东北两侧,郑国西边还有五岳之一的山脉阻隔。但是南方却无人看守,那是郑国逃跑的唯一出路。

有人会问为什么南方没人看守?如果在南方有人看守那么灭郑国不就是瓮中捉鳖一事吗?其实这就是所谓“网开一面”,如果“瓮中捉鳖”是不讲武德的(不符合天理)。

古人对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深恶痛绝。倡导“三驱以为度”打猎时要网开一面,不能捕猎幼兽或捡拾鸟蛋,总之就是人类不能将鸟兽赶尽杀绝,这也能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还记得《红楼梦》里面贾母吃的一种菜品的原料就是还在肚子里还未出生的羊羔,贾母不让宝玉等疼爱的孙子孙女吃,就是觉得这种东西(羊羔)还没有见天日,死在了娘胎里,小孩吃了会折寿。

这是也不符合天理的,也就是庄子一直提倡的“道”,也是本文一直提到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祖先留给我们最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就用胡先生在文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相生相融的境界追求,人与自然“同源同构”。

文/九秋霜·壬寅年二月廿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