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川菜融合南北,借鉴东西,“拿来主义”是看家本领,淮扬菜、江西菜、京味与鲁菜都是其借鉴的对象。红锅馆子则是川菜的本底,菜品油大味厚、善于小煎小炒、多用猪肉及家禽,最足以代表巴蜀饮馔大众化的特色。
在川菜的发展中,红锅馆子的菜品绝大多数得以保存流传,回锅肉、盐煎肉、鱼香味型及家常味型的各种炒菜成为川菜的经典,不少菜品还被提高定型为新的筵席菜。但红锅馆子及其菜品也并不是一开始就为中上层的社会所接纳:
有一次,大少爷的几个朋友来了,摆得高兴,留着吃饭,也是临时说起。少奶奶找我商量做啥子菜呢?那天,家里连罐头都没有一筒,只好做了几样炒菜,也有一样油煠锅巴底的响堂滑肉片,少奶奶还很高兴说,娘母肚里记的菜真不少。哪晓得那个田伯行,拿筷子把桌上的菜碗一点,便笑了起来说,我们今天倒象进了红锅饭馆。当时把少奶奶气得啥样,几乎同大少爷吵了起来。
这是李劼人《大波》所描写的辛亥年的情形,我们可以看到,直到那时,半官半绅的郝家拿咄嗟可办的炒菜待客,尚有失礼之嫌。旧时饮食有严格的阶级性,近代川菜的发展历程也是巴蜀地区日益打破这种阶级性的历程,其表现之一便是小煎小炒菜逐渐为社会各阶层所广泛接纳,日益成为川菜的经典菜式。当时处于成都社会中上层的郝家太太(由姨太太抬升而来)和少奶奶能做出炒菜用来待客,本身就是这一变化的反映。
除了红锅馆子,场镇上还有些卖锅魁、凉粉、烧腊、抄手的小食摊,有茶馆、烟馆,这些都是赶场人消遣和寻得些许慰藉的地方。一些男人更喜欢像“兴顺号”这样卖酒的杂货铺,这类铺子虽不生火,但备有灰包皮蛋、清水盐蛋、豆腐干、油炸花生糕等不怕搁置的现成菜,足以下酒,他们在乎的是喝酒冲壳子,并不十分在乎饭菜。如果确实饿了,可以到小食摊上去旋端一碗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