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原文是“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致”,意思是说穷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众所周知,《礼记·大学》把修身分为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所以王阳明要成为圣人,就先要从最基础的“格物”做起。
只是格物,要格什么物呢?就在两人绞尽脑汁,仍没有头绪时,一阵微风吹过,院子中的竹子簌簌作响,王阳明和郭同学走出书房,看着满院子的竹子,似乎有了答案。
为什么王家院子里会种一片竹子呢!原来王老爷子读书之余,最喜欢的便是观赏竹子,院子里的竹子,正是王华为父亲王天叙所植。《竹轩先生传》中说王老爷子:“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见”。
言归正传,王阳明于是决定与郭同学一起在家中“格竹”。两人也不讲究,直接一屁股坐在院子的翠竹下,然后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竹子,希望参透竹子的变化玄机,掌握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
不得不说,为了追求真理的精神确实可嘉,两个年轻人格呀格,在坚持了三天三夜后,郭同学率先扛不住了,他眼前一黑,砰一声晕倒了。事后醒来的郭同学沮丧地对王阳明说:“看来成为圣人太难了,我不适合。”
王阳明当然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他仍继续坐在竹前“格竹”,竟然又格了四天四夜,直到第七天,王阳明也开始眼冒金星,砰一声晕倒了。苏醒之后,王阳明长叹:“圣人之说可疑也!”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虽然这次的实践以失败告终,使王阳明对朱程理学产生了质疑,而我们知道,朱程理学作为宋明的官学,其准确性无可辩驳。但也正是这次“格竹”的失败,让王阳明意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