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周二,晴,4至12度
看温度,的确比上周降了五至八度,可我为何就没感觉冷呢?看周围同事,那些刚参加工作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都已换上一手长的羽绒衣,来报销的旅行社小姑娘搓着手走进来,一个劲地喊冷。而我只穿了一件内衣,外披一件内层加绒的袍子。那袍子是夹衫款式,形似僧袍。没有纽扣,只在侧腰用两根细带系住叠门,风一吹,下摆就敞开,下身只穿了条薄棉打底裤。脖子上搭条棉麻围巾。我是真不冷,从头到脚都暖烘烘的。难不成真是姜枣茶起了作用,或是近两个月身心调理有了成效。看来,不是ZF神经过敏,而是天确实变冷了。
又买一册新书《李泽厚刘纲纪美学通信》,此书出版于今年七月。李泽厚的书,出一本,买一本。倘若某天真需要精简藏书,我会留下四类书:《论语》、《红楼梦》、李泽厚、昆德拉。之所以写“类”,而不是“部”,因它指的不仅是四部书。《论语》包括古今各种注本以及历代大儒关于儒学方面的著作,和史学、经学类书。《红楼梦》包括收藏的二十多个版本,以及历代红学著作。李泽厚和昆德拉包括现已出版的全部著作,附带他们的阅读史,粗粗算来也有千余册。我还会留一些美食、养生和书法方面的书。
“瓶子”的日更谈到五十之坎的话题。我身边有好几位同事亲友,五十上下都会得场病,瓶子说,一个生理功能剧烈变化的阶段。人器官功能的衰退不是渐进式,而是阶段性的。某一阶段格外剧烈,身体平衡打破,需待建立起新平衡(所谓新平衡,是指适应功能衰退后的低一层次的平衡),始复平稳。更年期是个坎,七十至八十岁间也是一个坎。能熬过八十,身体在更弱的机能下再次达成平衡,不生大病或发生大变故,基本能活到九十,甚至九十以上。
记得四年前,我曾发宏愿,五十岁前完成百万字《论语集解》的创作,写了两三年仅写了不到二十万字。去年改为退休前完成。现在看来,已很难完成。因为此项工作工程里浩大,又苦费心力。若按通俗的方式写,比如像于丹,无需下训诂考据的工夫,只需读一册今人译本,就能凭借语言优势信口开河。论作文能力,我比不上于丹教授。但于丹教授的书,我实在也看不上眼,因为学术与文学是两回事。然学术有专业方法,我等门外汉很难无师自通。我在自学《论语》的同时,还得去攻克一些专业难题,比如古汉语学、古音韵学,古史考证,以及通读秦汉以前的经史典籍,否则我根本读不懂古注。《论语》前四篇,除了写二十万字的集解,还写过六七万字的精读发朋友圈。我见钱穆、李泽厚等学者所作的论语注本,每章只几百字,我却要写几千字,想精炼地写,以便能缩短“工期”。而且《论语集解》究竟用浅近的现代文写,还是文白参半地写,也很难定度。用现代文写,可读性高。文白参半,是严谨的专业写法,不适合普通读者。可我发布的平台是面向普通读者的。然我写作并非为迎合读者口味,更偏重于自我学习,文言转译为现代文过程中会损失很多精华。我的语言功底不好,有些文辞我想不出最达意的翻译,这也不仅关乎语言能力,估计也是我未能理解透彻造成的。总之,写了七八十篇,仍未想好写作的定位。欲简化又不甘心,欲求专业又力不从心,恐难持久。现一提起《论语集解》写作,不自信加畏难情绪,就严重阻挠思路展开。所以,我不想再限定任务工期,待有灵感时再提笔。若不想写,就坚持诵读,让自己时常沉浸在《论语》的气场中,将《论语》的精髓内化为我的情感气质,渗透到日常言行举止中去。
我觉得人生前五十年为奋斗期,五十后为修养期。几乎绝大多数学者体系性论著都是在五十岁之前完成的。五十以后基本是对以前文字的修补完善,或作些片思短简的感发。李泽厚五十以后不再写著作,只出版一些对谈录。文学家做的是“无本生意”,随着见识增长、心境转变,晚年作品更见功力也是有可能的。这世上有文学的常青树,却无学术的常青树。
我想过,若想在退休前完成《论语集解》的创作,除非像钱钟书,整日钻在书堆里,不理俗事。可我做不到,首先我远未达到圣贤乐学的境界,如他们那般孜孜不倦,不觉得乐,反以为苦。就如简友们见我晨起花两小时做饭是何等辛苦,我却觉得乐在其中。其次我对自己的主要定位是家庭主妇,更享受家务的乐趣,且也不可能抛家弃母,做个自了汉。再次我是个业余读者,从事着一份与读书不大相关的谋生工作,又缺乏古文献学的专业功底。我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锻炼大脑。平日在日记中思考、记录,已能收获良效。就如同大妈们跳跳广场舞,已能达到健身,若去苦练芭蕾,说不定还伤身。
前几天听“至简文化”讲人体能量。能量在人体中总量是固定的,在某一部位消耗得多,其他部位就会因缺少能量而处于停息状态。所以当工作繁忙时,能量都跑到大脑和手脚上,就会没了胃口。“废寝忘食”表面看是一个忘我投入的状态,实际是能量不均等分配所致,长此以往,有害健康。年轻时精力旺盛,能量充足,常顾此也不会失彼,即使失彼一时,也能及时修复。到了中老年后,原本元气不足,还要拆东墙补西墙,损耗就更大了。这也是那些学者大家五十岁不作宏篇巨制的生理原因——能量供给不上。若思虑过重,胃病、失眠、便秘等等的功能障碍都不招自来。
今日做此长文,对未来重做规划,希望不是我逃避艰难工作的借口。我现已褪去所有的功名心,我知道这是我的宿命。从今日开始,接受宿命。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这是他学识、才能、声望积累到一定程度,远超于其现有的职业格局,而生成更为高远的理想抱负。我辈俗人,不敢说“天命”,只敢用“宿命”。天命是匡世济民、功垂千秋,与天一样广阔,一样长久的历史使命。宿命只限于这五短身躯。五十知宿命,在总结半世人生,认清自己性格缺陷和生命局限后,放下抱负,安于生活。
晚上游泳3公里,本月总游量30公里,共游14次,完成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