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喜马拉雅天梯》,从大本营往上的各营地,经常看到伴随出现的含氧量。含氧量从大本营的“海平面50%”一路递减,到8843米的峰顶时只有“海平面20%”了。
一、含氧量是什么鬼?为什么这里要特么这么大量的篇幅来表现。
1、无论大气压力如何变化,氧气在大气中的含量中保持在20.93%的水平上,也就是氧分压总是气压的0.2093倍。
2、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较低的大气压同样导致较低的PO2(大气氧分压),这会导致肺部的气体交换变得困难,氧气向组织扩散的速度降低,从而导致细胞缺氧。在海拔1500以内的环境,人体的不良反应并不明显。
所以,电影里面的“含氧量40%”其实就是氧分压是海平面氧分压的40%。但是电影表现出来是有歧义的——因为可以从氧气占大气的含量比例来看,但这个比例是不变的,都是20.93%。估计是考虑到这是走进院线的大众电影,为了减轻大众的理解难度,才使用了“含氧量”。
二、为什么他们的嘴唇那么干燥?
1、由于高原的寒冷环境导致其绝对湿度特别低。即使空气中的水分已经饱和(达到100%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含水量也是很低的,从而空气中的水汽压非常低,皮肤和空气之间的湿度差会促使皮肤上的水蒸气加速蒸发,并很快导致脱水。
2、氧分压的下降引起心肺功能的适应性反应,呼吸频率和心跳都随之增加,通过呼吸系统带走的水分也进而增加,进一步导致脱水。
3、由于氧分压下降导致的体能和运动能力(每走一步就要休息一下下),登山者无法像在平原地带一样携带大量水或者煮水设备(会重到背不动),导致补水也不充分。
综上1、2、3导致嘴唇干裂,而这也是身体缺水的标志。
三、为什么他们要包裹的那么严实?
1、高海拔地区光线到达地面时需要穿过的大气压比较薄,这是大气吸收的光线尤其是紫外线就相对较少;
2、高海拔地区空气中含水量少(将上二),随意吸收和反射的光线也少,所以会增加高原环境的辐射强度;
3、高原上的积雪可以发射光线,增强辐射(这个就像房间里多一面镜子,显得更亮堂一个道理)。如果登山者不带护目镜,就可能雪盲(紫外线对眼角膜和结膜上皮造成损害引起的炎症),电影里索多也出现过这一幕——而这一幕就有可能是他在山顶拍照时长时间没有带护目镜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