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欣赏短文的语言风格;
2.研读课文,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美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研读课文,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if !supportLists]一、[endif]导入
[if !supportLists](一)[endif].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如李白写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苏轼笔下的庐山,( ),今天我们就走进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
1.明确题目停顿
在读这个题目时应怎样停顿?
答/谢中书/书
2.学生解答题目意思
答是回复答谢的意思;谢中书是人名;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这是一篇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3.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读奇文
过渡:《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都不是一封严格意义上的书信,并且这一篇文章仅有六十八字,却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可谓是一篇奇文。这样的一篇奇文,很值得我们读一读。
1.自由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强调颓、鳞、与、歇的读音。
2.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节奏。
追问:通过朗读,大家发现本文句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带有骈文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兼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富有变化。
3.生齐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画面。
4.生个别读,师点评
三、赏奇景
过渡:在这样一篇写山水之美的奇文中有一句直接写到了“奇”字,是哪一句?
生: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一句中,有一个字跟我们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样,是哪一个字?
生:“与”。
师:课下注释第九个,我们在书本上画出来,这个需要重点记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生: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出示翻译:自南朝谢灵运以来,再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象了。
陶弘景欣赏和领悟到的具体是怎样的奇丽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奇丽景色。
1.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绘了奇丽之景。
明确:“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明确文中景物。
师:这四句话描写了什么景物?
生: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晨雾、猿鸟、夕阳、沉鳞。
3.借助句式疏通文意,
如此景物,引发作者在文章开篇就发出了感叹“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那么,山川的景,美在哪?与小组同学分享山川的美。
同学们可以按照以下句式:
山峰美在高峻挺拔,文中这样写到(高峰如云),它的意思是: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溪流美在清澈透明,文中这样写到(清流见底),它的意思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石壁美在色彩斑斓,文中这样写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它的意思是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树林美在郁郁葱葱,文中这样写到(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它的意思是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美在雾散鸟鸣,文中这样写到(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它的意思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傍晚美在日落鱼跃,文中这样写到(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它的意思是(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3.学生齐读课文。
四、入奇境
3.品味景物之“奇”。
师:我们从陶弘景所写的美景来看,有奇特之处吗?好像写山水的文章都会写到这样的景物。那么,陶弘景所说的“奇”体现在哪里?请同学们找一找作者用了哪些词来描写景物)
生:入云、见底、交辉、俱备、乱鸣、欲颓、竞跃。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具体的描写景物的句子和词语入手,赏析这奇丽之景。
同学们可以借助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赏析角度可以有动静、声色、视听、时空、远近、俯仰。
“我从 (句或词)发现奇丽之景,它奇在写出了 之美。”
示例:
我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发现了奇丽之景,它奇在写出了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时间为5分钟。
预设:我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发现了奇丽之景,它奇在写出了色彩搭配之美。
预设:我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发现了奇丽之景,它奇在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生命力。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中写景的部分,加快节奏,突出这些动词,表现出山中的活力。
五、品奇情
【过渡】面对这样的充满活力、生命力的奇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实是欲界之仙都。
师:作者认为这美景好似人间仙境,表现了他此时怎样的心情?
生: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快乐之情。
师:陶弘景能够“与其奇”,欣赏到奇丽的景色,那么“与其奇”前面还有一个修饰语,是什么?
生:“未复有”
师:这“未复有”表现了陶弘景怎样的情感?现在的人都能够欣赏到这奇丽的景色吗?
生:不能。有惋惜之情。
师:请同学们再读这一句话,“未复有”三个字重读,读出惋惜之情。
师:谁能够欣赏到这奇景?哪一句体现出来?
生:谢灵运。自康乐以来。
六、识奇人
【过渡】古往今来,为什么作者认为只有自己和谢灵运才能看到这一切呢?我们就得先认识一下这位奇人。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
【过渡】而谢灵运同样也把山川当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谢灵运。
谢灵运:南朝宋谢灵运,曾袭封康乐公。对山水的审美古已有之,但在六朝时人看来,好友山水,善营园林的谢灵运无疑是最值得效仿的对象。他多次归隐田园,畅游山泽。这一切都使他成为六朝文人心目中雅好自然的典范。谢灵运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
【结语】陶弘景将他的生命,融入山川永恒的生命力之中,他的心灵也就永远保持着纯净,而他的灵魂已飘然出尘,离开“欲界”,直达“仙都”。所以我要说,这封信里,有不朽的生命,也有飘逸的灵魂。他的生命泼洒在自然之中,他的灵魂寄托在林泉之间。也希望我们能够在“欲界”中体悟山水自然中的纯真,使自己的心灵拥有一方净土!
�a��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