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曼把写作看成有效思考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思考离不开写作。
我原以为,写作只是对思考结果的呈现,其实不然,写作就是思考本身。
于我,这是一次认知升级。
不写,就不要阅读。因为那种阅读,低效甚至无效。
写下来,并且是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才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试图写下来的时候,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理解,才能发现逻辑漏洞,缺失的证据,和思考方向。
初看完《卡片笔记写作法》,便知道要真正掌握卢曼卡片笔记法,并不容易。可一旦掌握,威力无穷。
卢曼本人,是最好例证。他从一名公务员,变成著作等身的著名社会学家,30年研究生涯,出版58本专著,数百篇论文。
卢曼卡片笔记写作法要点
与其说卡片笔记法是一种写作方法,不如说是一种学习方法。
卡片笔记其实是一种学习辅助工具,而写作,也是一种学习手段。
输出与输入,并不是两个可以分开的先后过程,而是有效的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卡片笔记被分为三类:闪念笔记,文献档案,永久笔记。
闪念笔记,主要记录突然闪现的灵光。特点是,如果不马上记下来,可能很快就会忘记。记录可能很简短。但是,这里的笔记需要尽快被整理成永久笔记。
文献笔记,包括文献索引信息(能让你找到原始文献),以及用简单的话概括的文献重点内容。
永久笔记,这个类别所记录的,是发表级的文字,条理分明,行文流畅,逻辑清晰,言之成理。总之,是经过认真思考和整理的文字。它可以从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中发展出来。
我的理解是,永久笔记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这部分笔记,最终能直接帮助你形成文章、论文、专著等系统性输出。
分类的好处,第一,让真正有用的材料,从大量看似有用但其实无用,或者难以使用的信息中剥离出来。第二,让有用的材料被永久记录,这相当于为大脑设立一个外挂,从而大大减轻大脑的记忆负担。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自己根本记不住多少东西,也记不了多长时间。永久笔记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2,让永久卡片笔记之间产生联系。
每增加一项永久卡片笔记时,需要思考这个笔记放在什么位置。具体摆放位置,应该由当前的笔记,与之前的笔记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来决定。因为联系可以是多向的,所以当前的笔记可能放在不同的位置。
我的理解是,确定笔记的位置,是一个不断建立知识片段之间联系的过程,这些联系将具有“自然“生长和涌现的特点。
自然生长的东西,可以是某个主题,观点,思想等等。
这些知识片段的串联,最终形成值得系统输出的内容。而且,重要的是,因为要输出的内容,其主要部分,或者主要节点,是已经具备的,因此,后面的写作过程将变得相对轻松,而不是面对一张白纸,从零开始。
传统的写作方法,是先确定主题,然后去想怎么围绕主题来写。卡片笔记法不同,它是平时积累各种材料,让写作主题自然涌现。正如书中所言,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
3,掌握卢曼笔记法的难点
掌握他的方法并不容易。
难点不在于学会怎样分类,以及知道排列卡片笔记的原则。
而是在于:
你是否愿意花功夫大量阅读,理解和思考它们,然后来整理永久笔记?
如果你每年只能整理出几段永久笔记,它们之间能建立的联系又能有多少?
卢曼卡片笔记法的成功运用,必须建立在一种正确学习观的基础上。
我认为,正确的学习观包括以下方面:
(1)终生学习。我现在还不知道,但有必要知道的知识太多太多,学习将永无止境。
(2)随时学习。保持开放心态,随时准备学习新知识,理解新观点,抛弃自身不正确的观点。
(3)不设限制。在学习范围上,不设限制。经常主动跨领域学习。
(4)思考和提问。思考的目的,很多时候是为了能提出问题。提问,才能知道要去学什么。
(5)大量阅读。迄今为之,人类的全部顶级智慧,都在书中可以找到。问题是,你愿不愿意了解?
如果我10年前,甚至5年前看到这本书,我肯定不能理解其方法,因为那时候我还没形成这种学习观。
4,一点经验之谈
我的职业,是生物医学研究。读文献,了解自己所在领域或相关领域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也就是学习),是这个职业最为高频的活动。
问题是,文献浩如烟海,层出不穷,我该读哪些?像有的人一样,强迫自己每天读几篇文献?
我做不到。
很多文献,虽然发表在顶级期刊,我却并不感兴趣。依靠意志力勉强阅读,顶多坚持几天,然后放弃。
我没那么强的意志力,相信大多数人也没有。
但是我发现,读有些文献的时候,我能很认真地投入其中,不需要调动意志力,而是真的想读,并且乐在其中。
这些文献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可能含有我急切想了解的一个问题的答案。换句话,这些文献,能满足我的某种需求。这种需求越急切,我读得越认真,同时越轻松愉快,获得答案后的满足感也越强。这种需求,换个词就是求知欲,或者好奇心。道理很简单,越饿,就吃的越香。
你得制造饥饿,没错,是制造,不是等待。
如何才能制造饥饿?我的方法是,提问,不断地向自己提问。
这一点开始并不容易,但好消息是,可以刻意练习,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
这个练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逼自己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要很具体,你并不知道答案。
提问以后,要有后续动作,就是搜索查阅资料,然后是阅读,理解,思考,写作以及再次提出问题。
我用了“逼”这个字,是因为开始的时候的确不容易。可是一旦习惯,更多的状况将是,一段时间不提问题,就会觉得不舒服。
跟我的学生,我也这样说。
我希望,这种不问问题就不舒服的感觉,他们能早日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