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是张爱玲最早发表的完整长篇小说,题目曾为《十八春》、《惘然记》。最终选定了“半生缘”这个题目。
一个长篇故事里,涉及了四段爱情故事,其中以顾曼桢与沈世钧的爱情和最终归宿为主线,以顾曼璐姐妹两与张玉瑾之间,一鹏与石翠芝、窦文娴之间,沈世钧、许叔惠与石翠芝之间。
十四年以后,沈世钧和顾曼桢依然相爱,许叔惠和石翠芝依然相爱,但不能在一起。这是张爱玲的作品中少有的爱情因素,如《倾城之恋》、如《金锁记》、如《留情》、如《沉香屑-第一炉香》故事中有的爱情都或多或少少地掺杂了些什么东西,所以,张爱玲故事中的爱情总是带着那么些无奈和荒凉。即使结局不错的《倾城之恋》也是,不过是得到个十年八年的现世安稳。正如《沉香屑》的结局,我爱你,与你无关。听起来那样炫酷,品一品又是万般无奈和荒凉。
《半生缘》是张爱玲少有写真正爱情的故事。用她的话来说,国人不太善于谈爱情,即便像顾曼桢和沈世钧这样的感情,也终究敌不过父母的反对,家庭的参与。许叔惠和石翠芝之间也有爱,但是他们终究也没有迈过世家门阀的鸿沟。许叔惠在国外找的一个女子,和石翠芝有点像,但是最终离婚了。即便他再找一个,也会和石翠芝很像,大概也会离婚吧。爱情,在婚姻面前总是那样脆弱。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一段婚姻是幸福美满的,就像华丽的袍子背后的虱子。
在故事中,作者并没有批判过谁,指责过谁,但是他们都把爱情走成了如此悲催的模样。读者总是希望问一个问什么。
那么,为什么。
顾曼璐是这个小说中最为悲催的一个人物 ,这个人物贯穿故事始终,以她的神秘出场到她悲惨离世,故事也走向了尾声。如果没有顾曼璐这个人物,沈世钧和顾曼桢的爱情便能修成正果吗?恐怕也未必。沈世钧的母亲就是一个坚强有力的盾牌,过不了这一关,这两人就不可能走到一起。以沈世钧的性格,必然也是顾此失彼,狼狈不堪的。从他要求顾曼桢少和她姐姐来往,或者干脆当做不认识,这一个处理事情方式来看,他就不具备周旋在复杂环境中。他习惯于听从母亲,或者由妻子来安排。他会同意他母亲回南京单独生活,而自己心安理得地住在上海,理所当然地用石翠芝的嫁妆生活,能看出来,他对生活的品质并没有强烈的追求。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在当代,男孩子会坚持娶曼贞这样的女孩吗?
我想,不会,即便会,他的家庭也不会同意的。我们也总是说,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还需要父母多方帮助的男孩,尤其是在高房价、高彩礼的社会现实,男孩没有那么多的底气为爱情买单。在没有底气的时候,让他勇敢坚决地去捍卫爱情,就像中国革命中的资产阶级一样,这个不是他能够完成的任务。
人到中年,反而看得更明白。爱情固然令人神往,生活却更加现实。曼贞的悲剧,不仅仅是因为沈世钧性格懦弱,也不是因为他们的爱情不纯真,更不是沈世钧不够爱,是因为爱情是个奢侈品,很多人谈不起。
回头再去看看那些年,没有开花结果的爱情。似乎,一切都是注定的。
大概,许叔惠便注定了会被家世显赫的女子吸引,最后,又被这样的婚姻抛弃。这怕是爱情的后遗症吧。
沈世钧呢,心中藏着一个女子 ,和石翠芝过着不咸不淡的日子。
沈世钧和顾曼桢恋爱的时候,提起她母亲,似乎深感母亲日子过得很憋屈,希望自己结婚以后,让她过得舒服一些。但和石翠芝结婚以后,她母亲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这就是沈世钧,也是他的选择。
如同钱老的《围城》中方鸿渐,有一点孤傲的品性,但是能力平庸。先是被大学里的复杂人际关系排挤出学校,又被孙嘉柔“诱”惑,不明不白走进婚姻,最后把那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生活过得一地鸡毛。
我觉得沈世钧和方鸿渐有一点相似。性格脾气和为人处世,他们生活在一个与他们格格不入的人际环境中,裹挟着走下去。他们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只是劝自己接受了眼前的现实。两个人的家庭背景也极为相似,都是老式的大家庭中的幼子,也都受过一定的现代教育,最后都把自己的挚爱走丢了,凑合着找了一个女子过日子。
我在想,如果《半生缘》写下去,沈世钧敢不敢离婚?恐怕,也是个有趣的命题。
我猜,他不敢。这是人物的性格。
顾曼璐的两段爱情令人唏嘘,本来为家庭挑起重担,成为舞女最后沦为私娼,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想来当初的顾曼璐也是一朵纯洁而美丽的小花,怎奈禁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理想那样的丰满,现实如此的骨感,凭借当舞女的收入已经无法支撑整个家庭的了,她只能任由自己堕落下去,深不见底。
这是令人同情的往事。
然而,当她知道张玉瑾对她美好的向往变成了嫌恶的否定以后,她的心态彻底崩塌了。接着她的心理就开始扭曲,即使被其他男人玩弄于股掌中,也不曾比张玉瑾那一句轻描淡写的轻视对她的刺激大。从此之后,她便在黑化的道路上狂奔而下。
世人的唾骂、家人的忌讳、丈夫的冷落、爱人的恶语使得顾曼璐彻底丧失了人性,从善良、 美丽的天使,堕落为一个人渣的帮凶。
曼璐的一生是悲哀的,哎,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