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时候我考入了一所普通高中,在衡山路附近,每天骑车上下学。那里的梧桐树深深的林荫道是最清晰的记忆,也成了一条路的标志。
雨天的记忆尤其入梦,不是美梦,而是害怕迟到。特别是放学的雨天,大部分同学都有家长来接,虽然我们已经大了,但是女孩子总是希望被人保护。有时候,雨夜天黑,倒是希望自己没带雨衣,幻想着爸爸来给我送雨衣雨伞,我或骑车,或坐在他车后座,听他一边骑车一边数落我不带伞不听话,直到车停到家。起码有人陪,我想。
记忆最深的是那年香港回归,学校里,班级里,连放了一周的香港回归歌曲。高一的英文老师,每天上课前,把一个又长又大的录音机拿进教室,课休期间就开始放《yesterday once more》,不知道为什么,永远是这首歌,她自己闭着眼睛,手托腮,嘴角微扬,听的很享受,我听着这悠远缓慢的曲调,怎么都不像开朗的意境。总之,大概这首歌能让我们安静下来,整个高一的英文课就是这样开始的。道路的宁静大概会影响学校的氛围,记忆里的高中总是很静谧。由于在市中心,黄金地段,操场很小,初中时经常打的篮球,到了高中也打的少了。尤其是高三入了物理班之后,更是无暇顾及活动类课程了。
雨,夜,静。
整个高中就是在学习里度过的。平平淡淡,冷冷清清。
高三那一年遇上非典流行。高考的时候,因为考物理的前一天晚上复习的太晚,下午考试我竟然睡着了。在高考的考场中睡着,也没有人叫醒我。电视剧的场景,居然发生在我身上。在结束前突然惊醒,匆匆忙忙做完没做完的题之后,迷迷糊糊中,又改错了一道大题。由于准备的太难,那年物理又出奇的简单,反而想复杂了。引以为傲的物理,却没有考好。原本踩了一本线,官方第二天发出消息,上海市高考物理减去五分,化学加上五分。整个化学班,一片欢呼声。以为自己能入一本线,二本用来保底,填了最低档的学校。本来可以进二本最好的学校,结果一落千丈。
一个理科生,成了文科生。
大学四年的英语系,学的可真寂寞。在寂寞中,竟然也开始喜欢寂寞。看来人的适应性还是很强的。由于考入的分数本来就远远高于同龄人,大学第一学期,拿了全系唯一一个一等奖奖学金,一下子,整个系都知道了我。
爱学习这个标签,跟随了我整个学习阶段。所在的学校可能一般,反正,我,是他们眼里的学霸。学霸就要时刻,在学习,或者在学习的路上。学霸学习的时候,我们不能影响她。高处不胜寒,这句话,我体会的真切。原本就不擅长交朋友,学习好,更影响交朋友。从小到大,我都没学会交朋友这件事。不是没有朋友,而是朋友很少。本来就不喜欢说话,或者说,话很少。所以,朋友就越来越少。
大一之后,室友们开始不在寝室里看书,也不相约去食堂了。我自认为,我也没有那么沉醉学习,只是想把该尽的本分,尽力做好,除此以外,学习期间,也找不到其他可以做的事情。但是,学习好的孩子,总是有些孤独。
我遵循了大部分人的想法,在毕业时第一份工作做了英文翻译。没有想以后,也想不了太多以后。工作真是给我开了一扇天窗,我开始认识各式各样的人,见识学校里从未见到过的人际交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