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无条件养育》这本书,其实第一次看到这个词觉得这有好探讨的,父母对孩子都是无条件养育啊。但是看完书的内容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被有条件养育的。我举几个例子:
孩子在外面玩的很开心不愿意回家,父母常会这样说:你再不回去,我就先走了,不管你了
孩子只有表现好时,我们才会给他奖励,比如写完作业,才可以看电视
经常和孩子说不,孩子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事事包办
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孩子只有成绩好时,爸爸妈妈才会高兴的对他好
以上的例子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常见,它们是有条件养育的典型表现。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有条件的养育关注的是孩子做了什么?孩子是否听自己的话?这就意味着孩子只有达到了父母期待的一些标准他们才能得到父母的爱,这种爱是有条件的,它具体表现为:
1、撤回或暂停孩子的爱
孩子不听话时,用忽视或冷暴力对待孩子,最常见的话语就是“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管你了”。撤回对孩子的爱会让孩子心生恐惧,这种恐惧会根植于心,让孩子长大后会害怕失败,害怕被抛弃,很难发展亲密关系。
2、奖励,让孩子失去内驱力
当孩子行为表现良好,父母就会奖励孩子。但不恰当的奖励会让孩子失去做一件事本身的内驱力。比如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每当孩子这么做时,我们就表扬或给奖励,那么当奖励停止,孩子也会停止分享行为。因为孩子认为我分享了才会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它只是我获得父母爱的一种手段。孩子并没有找到分享这件事本身的价值和内驱力。奖励,容易模糊了事情本身的意义,让孩子失去做事的内在动机。
3、过度管束,让孩子失去主动思考的能力
回想童年,小时候听父母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不”。你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这件事必须按照我说的来做。它背后隐藏的潜台词就是“我觉得你不行”。而给孩子造成的感受就是:只有父母帮忙,我才能做好这件事。长此以往,他就懒得去思考如何才能做好一件事,失去了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懂得为自己负责,也不愿意接受挑战。
4、逼迫成功,让孩子难以自我接纳
很多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成绩,孩子成绩好了,才能得到父母的赞赏。但一味以追求高分为目标,不但会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乐趣,也会让孩子认为只有自己成绩好,我才是被爱的。这会造成孩子无法自我接纳,一辈子都陷在自我怀疑的阴影中。他们长大后会不停的追求外部认可,缺乏自我肯定。即使很优秀,也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无条件的养育,它又有什么优势?
无条件养育就是父母给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它关注的是孩子本身,不是孩子做了什么。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毫无保留的给予他们爱。但无条件的爱不是无条件的满足,作为父母,我们要划好边界感。
无条件养育可以让我们与孩子建立健康亲密的亲子关系,让父母和孩子可以毫无芥蒂的沟通。让孩子拥有更强的自主感,变得更加自信独立,重要的是无条件养育让孩子可以无条件接纳自已,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这将是孩子未来获取人生幸福的重要钥匙。
我们要如何无条件养育呢?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些方法和建议:
1、正确实施奖励和惩罚
(1)减少批评和负面反馈的次数
多在一些事情上即使是小事上说“是”,少说“不”。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而且在说“不”的时候会更有力量。批评多了,容易造成孩子破罐子破摔。
(2)对事不对人
孩子有一个行为做的不好,直接说这个行为不够好,而不是针对人。比如孩子在外面玩把衣服搞脏了,你可以说“下次玩的时候小心些,不要把衣服玩脏了”,而不是“你怎么这么邋遢”
(3)尽量让自己平和,不要吼孩子
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往往更能代表人的情绪,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所以我们不但要注意语言沟通,也要让自己内心平和,更好的和孩子沟通交流。
(4)用真诚的鼓励代替空洞的表扬
用描述或提问代替评价,比如孩子有一副画画得很好,你可以说:你这幅画上画了白云.....真的很美。或者提问:你这幅画画了狗、猫、兔子,都画得很形象,你最喜欢哪只动物呢?
解释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比如吃完饭后孩子主动收拾碗筷并拿到洗碗池,你可以说:谢谢你帮忙整理碗筷并把碗筷拿到洗碗池,这让我省了很多时间。
2、让孩子感到自主感
给与孩子表达想法和决定权的权利,和孩子一起做决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一份子,拥有充分的自主感。
作为父母,我们都曾有过迷茫,都曾在不知不觉中或多或少地使用过不当的教育方式。我也不确定什么样的爱是对孩子最好的,但只要记住一个原则:重要的不是我们认为自己有多么爱孩子,而是孩子体验到了怎样的爱,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