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看《六组坛经》,不超过两遍。散心闲看,就不提了。只这句“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过目不忘。
当我觉察到自己对他人产生不善意的念头——“观他人过”的时候,这句便会冒出来。彼时,便有两种声音在内心对话或是一番较量。通常,不会让自己在这种念头情绪里面走得太远。因为我发现,能对一个人起不善念的时候,我也能对更多人起不善念。继续下去,就不快乐,也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独处或是任何能静下来自我对话的时候,免不了梳理一番:为何如此?是否近日的功课流于形式而不自知?……
“凡是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许多事情,做着做着就变了模样。生活就是一场修行,不得不时时检省自己。
有时,尽了努力,也扭转不了某些念头或内心的倾向,便只有不为难自己了。
比如,曾定期去参加的地区小组共修,渐渐不愿再去。我知,正是从这里开始,接触佛法,慢慢让它融入生活而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这份接引的恩情,不应遗忘。
为何不愿意去呢?
无论怎样自我检讨(比如,是否自己有问题才看别人有问题)也无法让自己不产生这样的念头:“这么久了,大家还是在形式与文字概念上打转。”自我检讨,只能让我不要由此产生价值评判,并理解每个人有他自己的因缘。于是,选择沉默,带着一丝愧疚,仿佛是叛逃者。
再比如,某微信群,非常钦佩的一位师兄分享行禅的感受,突然某人跑出来分享她的感受“那一刻你只想礼敬大地回馈苍生万物”云云。还真不怕亵渎了这么些美好的字眼。
面对伤害,有人愿意言说,有人像贝类,选择沉默,再将“沙粒”酿成“珍珠”。一个伤害别人且不觉半点不安的人,连善良都谈不上,却说自己想要“回馈苍生万物”……
我只好再度噤声。让喜欢高论的,继高论,而我,继续沉默。
“夫言者,风波也”。当戒之,慎之。
某种意义上,应该感谢她的,如若不是她,我不会痛定思痛,困惑而后反思,进而有所扬弃……
“若我走累了天涯,看倦了风景,偿够了苦涩,哪里有一处柔软的草榻,让我把余生靠一靠”……冥冥中,内心的祈愿,终是被听到了。
因为,我终究找到了一处清新的水泽,遇见一群可爱可敬的人。倾盖如故,那份心契,就如少司命见到女巫: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