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从固定型思维变成成长型思维?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理清这几个问题:
1. 成长型思维的关键是什么?
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变化的,通过努力,自身的能力可以获得提高。
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能力是自己形象的证明。
两者的区别,在于对“能力是否固定”的认识不同。
2. 能力怎么来?
换句话说,人是如何学习成长的?
动态系统理论提到:人的头脑身体与周围的物理环境,人文环境形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当系统的一个点发生改变时,人必须做出改变,整合自己的动作行为,从而让系统重新变得合拍,达到平衡。
如果一直呆在舒适区,用自己习惯的应对方式去处理问题,也就是说,物理环境人文环境,自身三者都静止不动的,改变不会发生,能力的提升也不会发生。
【应用:联系自身】
动态系统理论三个点:我自身,物理环境,人文环境
我自身:①我对待工作的态度:消极抱怨 vs. 积极主动,
②我对待工作的方式:有没有注意到新的问题出现?针对出现的问题有没有采用新的办法去解决,还是偷懒采用旧办法?有没有积累新的工作经验?
物理环境:工作环境 ➡ 办公室环境 ➡ 办公桌的环境(小到物品的摆放)
人文环境:周围人的言行,观念,态度
如果不改变物理环境,不改变自身,(人文环境大概率不受你的影响),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那改变就不会发生,能力也不会提升,这就是所谓的“混日子”。
3. 如何看待错误?
在整合自己的动作行为时,我们不断试错,不断尝试,直到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与此同时,能力得到了提升。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错误的价值是什么?是证明自己不行?还是把错误当成一个反馈,当成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我们对错误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自我的认识,对孩子的评价。
【应用:联系自身&育儿】
说实话,我们对错误的容忍度是比较低的。从小我们被教导要写标准答案,说错话做错事要被批评。我们常常从父母那里听到的评价是”你今天(做错了)**事,应该要***“,日积月累,这就变成了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做错事是不对的,犯错误是不被允许的。当我们变成父母的时候,潜移默化“传承”了这种评价。
“**,不要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要把垃圾扔垃圾桶!”
有个研究说,我们一天中跟孩子的对话,80%都是“不要**”。在我们向孩子表达“不要”的时候,潜台词就是“你这样做是错的。”
4. 错误的分类 & 对待错误的态度
我尝试把孩子的错误分分类
(1)事故 vs. 错误。It's not a fault. It's just an accident.
评价:“不要把牛奶倒桌子上”
场景:3岁的孩子想要自己倒牛奶,结果不小心把牛奶倒桌子上了,大人如上评价。
分析:孩子想要自己倒牛奶,但是能力不够,所以不小心把牛奶倒出来了,不是故意要如此,说不定他自己心里也不想如此,也不好受。这不是孩子的错,这是一次accident.
所以,父母的评价可以是”哦,你把牛奶洒出来了,我们看看可以怎么解决?“拿纸巾把桌面擦干净。如果父母心疼牛奶(比如我),那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下次再发生“,下次倒牛奶的时候父母可以稍微扶着点牛奶盒,或者让孩子多体验:装不同重量的水让孩子体会平衡。
(2) 知识性的错误
有些错误,随着孩子的认知提高,她有自我纠错的能力,比如英语。
闺女快4岁,她表达”不“就经历了: I no like → I not like → I don't like。随着孩子英语听力输入的增加,有些错误她自动纠正了。
等孩子大一些,做作业做错了,怎么办?学习新知识练习新题目会做错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如何看待错误?是证明自己不行?还是把错误当作自我成长的机会?
这道题我没作对,是因为题目没读懂?相关知识没有掌握?解题思路不对?
我觉得父母对孩子要有一种容错的态度,向孩子传达:把错误当作是自我进步的一次机会。犯的错多了,不会的就少了。
同样,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难免会犯错误,发生了**的事,我**处理了,结果不是很满意,那我知道了:哦,这样不行,下次要改进。同时反思,我这样到底有哪些不合理之处。把错误当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最近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A来向B哭诉饭卡的钱被盗刷了,B安慰A说“这个钱是找不回来的,就这么一点钱没什么大不的,人要大度一点,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事小事balabala。”我一听B的话就不高兴,凭什么A的钱被盗刷了还要吃哑巴亏,钱的确是小钱,但关键不是钱能不能要回来,关键是要讨个公道。然后我就多嘴插了B一句“我之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我是跟领导C反应的,后来C帮我就解决了,钱也要回来了"。
后来B就给领导C电话了“领导好,我手下A卡上的钱没盗刷了,我本来是说算了,但是**(我)说前两天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是你帮解决的....
我一听就来气了,怼了B“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你说算了,但是听了我的话然后去找了领导,你这样说出我的名字,明显是说我这么多事?我给领导找麻烦。我说我发生这样的事领导帮我解决了,我只是提供了一个建议,但是要不要采纳,要不要去找领导,完全是你自己的事,你凭什么要甩锅给我”
后来B跟我道歉了,但是我也反思了。B平时对我蛮照顾,不过她说话做事是喜欢当“好人“的,她这样跟领导说话,我有没有让B不高兴的地方?
我就换位思考了下,我跟手下A说话,突然有个人跟我说你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可以怎么样怎么样,关键是那个时候A还在,当着A的面被同事打脸,换做是我我也下不来台。所以其实看着是B错了,但是我自己的说话方式,说话语气,说话时机,确实是有流露出“我知道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的优越感的。如果趁A不在,我悄悄跟B说,这样是不是会更好一点?
(3) 由于价值观不同,父母觉得的“错”
闺女现在很有自我意识,经常要自己搭配衣服,比如会在夏天拿出长袖穿,或者红配绿,色彩搭配让我觉得不好看。
这是错吗?不见得。不过是个人有各自的价值观,审美,孩子刚好没有在我们喜欢的点上,如果强迫孩子“这个不好看,快换掉”,言外之意不就是“你这样做是错的,应该按照我说的来”嘛。
对待这种“错误“,我个人的做法是,多问自己一句为什么?为什么阻止孩子做这件事,是不是有什么必要的理由?
”你不能穿这件厚衣服,因为这样不好看。” (这是大人用自己的态度要挟孩子)
“你不能穿这件厚衣服,因为天气热,如果你到时候脱下来我洗衣服很麻烦”(这个是强调这件事的自然后果,我觉得是可以接受的)
5. 对待错误的态度 (陈海贤自我发展课的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对态度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态度?
① 把错误当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② 突破自己不会犯错的形象
有一次跟前辈同事E去一个人家里,出来的时候E就很直白地跟我说,“当时你说的一句话很不恰当,你不应该那样说”,我当时真的一下子羞愧难当,但我也比较谦虚“那我可以怎么说?“ E说”你可以说**“
说实话,E的话让我难受了好几天,我那个时候的想法是”天哪,我怎么这么蠢,为什么要说那样子的话?为什么要在E前面说那样子的话,E会不会觉得我这个人很笨很没用。我说话做事这么不靠谱的人居然也可以胜任**职位“。
后来我复盘了下,我当时之所以那么想,其实是我心理有个假设”犯错是不被容许的,我不能犯错,我不应该犯错“(我自诩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我已经是一个成长性思维的人,没想到啊没想到,那个时候还是固定型思维了)
自我成长路漫漫,继续修行,继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