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篇》 主要以经筋为主线介绍了经络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并对经络辨证和辨病的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故篇名"经筋"。
经筋是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故将其划分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分别为:
足太阳之筋 足少阳之筋 足阳明之筋
足太阴之筋 足少阴之筋 足厥阴之筋
手太阳之筋 手少阳之筋 手阳明之筋
手太阴之筋 手厥阴之筋 手少阴之筋
本篇主要叙述了手太阴之筋的循行、经筋的发病、病证特点、病名和治疗原则。
【手 太 阴 之 筋】
【原文】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译文】手太阴肺经之筋,起于手大指的上端,沿指向胸,结于鱼际之后,又从寸口外侧沿臂上行,结于肘中,上行臑部内侧,入于腋下,上出缺盆,结于肩髃前方,再上结于缺盆,下行络于胸中,分散贯穿贲门下面,下至软肋部。
手太阴之筋循行路线:
拇指→鱼际→肘→肩髃前→缺盆→胸里→季肋
手太阴之筋最常见病变区域:
季肋筋区,胸前外侧筋区,锁骨筋区,肩前侧筋区,上臂内侧筋区,肘内上侧筋区,前臂内上侧筋区,腕内上侧及鱼际筋区。
手太阴之筋常发生病症:
季肋筋区病灶,胸前外侧筋结病灶,锁骨筋区筋结病灶,肩髃前及上臂内上侧筋区筋结病灶,肘部内上侧筋区筋结病灶,前臂内上侧筋区筋结病灶,腕桡侧筋区筋结病灶,鱼际及拇指掌内上侧筋区筋结病灶,在它循行经过的部位,下肢转筋、疼痛,严重时发展成息贲症,胁下拘急、吐血。
治疗方法:
治疗时,应当采取火针法,不用迎随手法,以病愈确定针剌次数,以痛处作为腧穴。这种病叫做仲冬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