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陪伴”,还是“陪着”

最近因为疫情关系,父母孩子们都居家办公学习,也有了更多朝夕相处的时间。从之前的没时间,到现在有更多时间陪孩子本是件好事,结果,身边有不少朋友犯难,“平时眼不见为净,现在天天大眼瞪小眼,问题全出来了”,“以前还能管得住脾气,现在他一而再而三的,你说怎么办”?……

本期邀请了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曹娇丽老师,一起来聊聊如何才能“陪好”孩子。

“陪着“,不等于陪伴

家长以为“陪伴”了孩子,实质只不过是“培着“,有几个表现:

一,我们选择的陪伴方式,孩子是否愿意

之前在博物馆,常常看到有家长为孩子详细介绍展品,发现孩子们左顾右盼,或没听完介绍便想离开时,便责怪孩子没有耐性,一定要让孩子听完才能离开;也有家长为孩子报了学习团,一路嘱咐孩子做好学习笔记;也有些家长喜欢带孩子去旅游,风景名胜,地标建筑,一一介绍,也会提个要求“回家可以写作文了”,对孩子来说,游玩本是件愉快事,有可能因为有了“任务”,这活动就变得不香了。所以,“陪伴”的关键点是我愿意接纳,要让孩子选择他想要的陪伴方式。

二,“真陪”,还是“假陪”

有些家长“陪伴”孩子是人在,心不在。比如孩子做作业,自己刷手机。其实,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好的“陪玩“时间,你可以在找些亲子游戏,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以纯粹的,不带任何目的,不带期待的陪孩子玩一玩。对孩子们来说,“玩”即是“学”,孩子们挖挖土,踩踩雨后的水坑,看看花间的蜜蜂……另外,孩子在小学三年级前也是非常好的培养阅读习惯的时间。家长可以选择一个有利于双方专注的舒适环境,准备好孩子喜欢的书籍,一起读书。全情投入陪伴,即使只是几分钟,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三,不把“陪伴"孩子当任务

当你感觉累时,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很累,休息好了,才能陪你。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忍不住发火,也是因为把陪伴孩子看作一种”任务“,明明很累了,还是觉得这事得做,所以当孩子“不听话”时,容易冒出“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没看到妈妈*****辛苦,还要陪你吗?”,如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就要觉察到,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青春期孩子的陪伴:少谈学习,多关注生活

当曹老师说:“青春期孩子,父母最好不要聊学习”时,我着实吃了一惊。初中生即将面临的是中考,和孩子沟通日常是免不了”学习“的,关于作业的完成,测试的结果,业余时间有没有做学习拓展……怎么可能不聊学习呢?

“因为他们一直在学习。从早到晚,在校和老师,和同学的交流,都是学习,如果放学后,家长还是和孩子谈’学习‘,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呢?”,这么一提醒,我发现确实如此。难怪每次和孩子讲到学习,无论我怀着多么诚恳的态度,孩子总是不太情愿。

那是真不聊学习了么?答案当然“也不是”,只是需要讲求方法。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陪伴,一是多关注他们的生活。疫情期间,居家时间比较多,活动空间就小了,有机会邀请孩子们去更大空间,比如小区走走,活动面积大了,孩子们的心灵空间也大,能有效缓解大孩子的心理压力;二是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角色,我们是孩子的“爸爸“和“妈妈”,并非”老师“,所以,我们可以在生活上给孩子更多关心和照顾,将"学习“这事交给孩子自己。如果有发现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可以借助老师、和孩子关系好的同学或他崇拜的师哥师姐进行沟通,效果比家长直接沟通要好得多。

有效陪伴,做好自己,爱孩子的每个样子

总之,家长对于孩子的“陪伴”应是有技巧有智慧,在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陪伴方式,让孩子浸润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同时家长们要做好自己,爱孩子的每个样子,多接纳和允许,让孩子们成为自己的人生主角,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

我和曹娇丽老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