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剑夫子
现在,最牛的“聊天”,当然是在微信上;往常,在我的老家,“聊天”的名字叫白话……
“毕竟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尽管这是鲁迅先生的话,但依然拦不住“阳历年”的脚步,他正按照固有的节奏,向我们走来;再过几个小时,我们就可以和他握手了,甚至来一个拥抱。
今年的阳历年运气很好,刚好碰上双休日,连在一起凑成三天,也用不着调休,大家都方便。来长沙发展的慈利人自然很多,有的就在长沙团聚,有的呢,还要千里奔波回老家看看父母,听说路上还不堵(来自张引群老师的消息)。
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念叨着这样一句俗话,“大人忘栽田,小伢儿望过年”——这里的年当然是指“阴历年”,小伢儿“望”的是喷香的猪头肉,饭甄里白米饭,口袋里的零食,当然还有“压岁钱”……现在的伢儿,从物质生活上来讲,一年四季天天像过年,“望年”的那种感觉,自然就大不一样,也淡了许多;淡了不等于不望,“阳历年”自然更是如此,至少可以放几天假玩几天。
如果要讲“年纪”的话,阴历年来自于月亮的阴晴圆缺,都有几千年的历史哒;阳历年来自于太阳的自转公转,登陆我国的时间不算长 ,是一个小字辈,还年轻的很呢。
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推行“阳历”的呢?据网络资料,最早应该是在1912年——也就是辛亥革命建立民国的第2年。当时民国新立,废除阴历的口号喊得震天响,高层领导和新派人士,几乎把阴历和所有传统节日都当成封建社会标志,当成阻挡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坚决要求扫荡干净,甚至出台“红头文件”,禁止全国按“阴历”过节,所有节日都要按照“阳历”来过。
可是,哪怕是“国家文件”也抵不过传统的力量。少数新派在元旦那天过大年,大多数人仍然按照老祖宗的法子过大年(除夕或正月初一);据说还有一部分人“骑在墙上”,不新不旧,两边都不得罪,元旦“过年”,春节还“过年”,一年要拜两次年,祭两回祖,贴两套春联,发两轮压岁钱,这是民国时期一大奇观。
真正全面推行阳历,还是新中国的事情,离现在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决定,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从此 “阳历和阴历”并行,公开出版的日历上,哪怕是百度上都是两套制度并行的,大家也都习惯了。平时算时间按阳历,但“阴历”节日照样过,特别是一些重大的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
我最好的朋友——姜公元老师的名字,就见证着这一段历史。姜老师1950年出生,他的父亲是大队(村)干部,很有些见识,当时国家刚刚推行公历,于是就给长子取名“公元”。
阳历的第1个月叫元月,元月的第1天叫元旦。这个“元”字最早的意义其实就是人的脑袋,脑袋也叫“首”,许多古典小说里面经常提到的“首级”“斩首”可证,后来引申就有了“最初/开始/为首”之类的意思,如“首先/首长/元首”等。
在中国的阴历中也有一个“元日”,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个元日自然不是“元旦”,而是正月初一。
尽管“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但阳历年也是年,就算是一个中途休憩的驿站;上班族在忙碌的工作中,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暂时能够松一下弦儿;像我这样的老人,有几天时间可以跟儿孙团聚,扯哈哈儿“白话”,也是很不错的……
“阳历年”——正在前来的路上,我们已经开始享受他带来的福泽,“新年”——你好!!
祝群里所有的新老朋友,节日开心,新年幸福!!
——2023.12.31于长沙凤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