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过去我认为,“计”是指计谋,奇谋巧计。其实是误解了,这里的“计”应该是指计算。为什么这样说呢?
你看,开篇就讲了五事七计:
“五事”是五件事,道、天、地、将、法。
七计是七个科目,分别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第一,“主孰有道”,问国君是不是有道,就是看国君和民众是不是上下一条心。用我们今天的方式来看,就是这个国家的民意支持度高不高,政治好不好,谁的国君更符合天道、地道、人道;
第二,“将孰有能”,是比较谁的将领更有本事,更有军事才能;
第三,“天地孰得”就是比较天时地利到底谁占优势;
第四,“法令孰行”,是指双方的军法、法令谁更加严明;
第五,“兵众孰强”;
第六,“士卒孰练”,这两个是一个意思,就是谁的士兵更加强悍,平时的训练更加完备;
第七,“赏罚孰明”,跟前面的“法令孰行”意思差不多,就是军法赏罚是不是严明。
如果用我们现在的商业表达,这便是SWOT分析了——优势、劣势、机会、威胁。逐一分析这四个维度,然后拿出一个方案。
所以说,这是计算,而不是计谋。
孙子说,计算的目的是为了知胜,就是为了知道我到底能不能胜,有没有胜算。有胜算我就打,没有胜算我就不打。
由此可见,《孙子兵法》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首先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
“多算者胜,少算者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不是说计谋要多,而是要做到多个维度,也就是通过“五事七计”的计算,统计自己的得分,得到的总分越高就表明越有胜算,就值得做,否则就要放弃。
孙子兵法第一句话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的原意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队和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得不认真研究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打仗是不能试错的,成本太大国家无法承受。
那么,兵法就没有计谋了吗?那也不是。始计篇后半部分: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这里的十二条诡道,也就是十二个骗术。但学会了就有用吗?虽说兵不厌诈,但做任何事情,靠的是实力,而非骗术。骗术只是意味着到了那个时候,灵机一动,可能有用、也可能没有用,不能倚之为胜。所以以为学透了这些诡道,就是掌握兵法精髓,那可是舍本逐末了。
所以最后那句总结: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就是说靠这十二条诡计取胜诀窍,不可能先教给你,教了也没有用,只是随机应变,临场发挥而已。
从开篇始计篇就能看出,孙子兵法所表达的理念,战争是依靠实力,是按部就班,充分计算而后的决策,所依靠的绝不是什么奇谋巧计,神来之笔。
换言之,从孙子兵法中我们应该学到的是谨慎、是周密的分析计算、是站在不败之地而后考虑获胜的可能,而非幻想走捷径,以小博大。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做事,成功亦是侥幸,而失败概率极高。
以上这就是我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的学习中,所得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