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继续分享《生命的重建》这本书
昨天我们讨论了我们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真的吗?
其实,无论我们遇到什么问题,它们都有其思想根源,而这些根源是可以改变的。
即使问题看起来再困难,我们也应该明白,
它们只是我们,内在思维模式的外在结果或反应。
如果每天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我们都能问自己:“我的哪些思想导致了这些问题?”
如果你经常这么问,你内在的智慧就会引导我们找到答案。
我也在慢慢学习这种方式,每天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思想?
我遇到的问题是哪些思想造成的?”
我从聚会回来后,同事们去唱KTV了,但我没有去。
早上和同事打招呼时,他们没有回应,我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
或者我不够讨人喜欢?”
甚至会想:“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于是,我开始反思:这些问题是哪些思想引导的?为什么别人没有理我,我却自寻烦恼?
我发现,这可能源于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限制性信念——“我觉得自己不够好”。
如果我们每天都通过问题,去探寻思想的根源,就能逐渐看清内在的思维模式,并有机会打破它。
其实,从小到大,我们接受了许多观念,有些是积极的,
比如“过马路要先看左再看右”“红灯停,绿灯行”,这些观念对我们的生命历程有帮助。
但也有一些观念随着成长变得不合时宜,比如“不要相信陌生人”“女孩子不能乱跑”。
这些限制性观念可能在小时候起到了保护作用,但在成年后却可能,限制我们的思想和人际关系。
如果小时候被教导“这个世界是可怕的”,那么我们听到的每件事都会与这个观念相符;
但如果被教导“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温暖的”,我们就更容易相信世界充满爱,人们友好,我们拥有一切所需。
同样,如果小时候被灌输“这都是你的错”,
那么长大后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会将错误归咎于自己,形成“这些都是我的错”的信念。
如果小时候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不值得被爱,
这种信念会伴随我们,影响人际关系,甚至让好不容易建立的关系变得短暂。
我们常说“我一直就是这样”或“事情就是这样,不可能改变”,
如果我们相信这些话,它们就会成为现实。
很多时候,我们把别人的意见纳入自己的信念系统,最终混合成自己的信条。
举个例子,如果外面下雨,你可能会说“这是令人讨厌的一天”。
但事实上,下雨天并不一定讨厌,我们可以在雨中发现乐趣,看到晴天看不到的风景。
如果我们用快乐的心情迎接雨天,这一天就不会显得讨厌。
如果我们想过快乐的生活,就必须去想快乐的事情;
如果想过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思考财富的本质;
如果想要充满爱的生活,就必须追求爱的真谛。
我们的思想和语言会以,同样的形式返回到我们身上。
每天,我都会分享《生命的重建》这本书。如果你也想让生命充满快乐,
消除内在的消极模式,让思想决定未来的生活,
不妨跟随路易丝·海的脚步,一起探索生命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