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
其实我讲《项脊轩志》已经不止第一遍了,虽然这是一篇高中的课文,但文辞上的难度甚至还不如《送东阳马生序》,难点在于学生很难把握到归有光特别细腻的情感。
“诸父异爨”,原先的大家族,都各自有了自己的灶头,自己做饭,不再有原先的热闹了。学生不理解,分家很好啊,每家自己做饭挺好的。每天住在自己的公寓里或别墅里的孩子,怎么会明白分家的伤感,他们甚至对分家这个词都是陌生的吧!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个地方,是你母亲站过的地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老妪讲的是归有光的姐姐小时候得到母亲的关怀,就问了“孩子冷了吗?”“孩子饿了吗?”寻常到不能在寻常的母亲对孩子的关怀,归有光却觉得无比的珍贵,因为他的母亲已经不在了,而母亲离开他的时候他太小,他几乎没有享受到母亲的任何关爱,一切寻常在他 身上都显得弥足珍贵 ,所有能与母亲相关联的人物、事物甚至只是一句话,都是他与母亲相互存在的证明啊,而这样的证明越来越少,越来越淡,如果那个老妪离开了,归有光与自己母亲的关联就 越发少了。
后面又回忆自己的祖母对自己的期望,而自己至今都没有实现祖母的期望,妻子也离开自己了,只剩下庭中的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忧伤至此,何人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