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 娟
前几年,曾在网络上听过一次施一公先生的报告。知道他创办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立本科大学——西湖大学。这一次,读到了《自我突围》这本书,深度了解了施一公教授。
《自我突围》是一本自传,但更是一本回忆录。
书的封面是灰色的,有历史感,如施教授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书名《自我突围》几个字像手写体。而下面的一行小字却更能击中人的内心——“向理想前行”。
自我成长,自我突围!
突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力量感,作者到底有何不为人知的经历和磨难?加上“自我”两个字,则更加凸显了作者为理想而主动求变的自觉。
真是如此。
原清华大学副校长、现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从河南小郭庄的淘气少年到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再到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施一公在自我成长之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1993年、1995年读博期间,就有两次公开站出来,强力抨击一些人对中国人的污蔑,因此被调查,一度以为自己上了黑名单,没想到97年(30岁)还是受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请。4年后成为系里最年轻的终身教授(34岁),再过了6年晋升到终身讲席教授(大学最高学术地位),10年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都想重金挖他,普林斯顿为了留住他给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2008 年,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回母校清华大学发展生命学科,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
2018 年,50岁的他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创办国内第一所小而精、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致力培养能做出实质性科技突破的高层次人才,科教兴国。
“一个人生活的时代塑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承载了一个人刻骨铭心的记忆。”读到施教授的这句话时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以及与父亲的和解。
我的父亲也是一位中学老师。父亲当过兵,在教育我和弟弟的时候十分严厉,并且信奉“黄金棍下出好人”的传统教育方式,我和弟弟都非常害怕父亲。直到我师范毕业入职多年后,我才慢慢体悟到父亲“生活的时代塑造了他的价值观”,于是才从心里与父亲和解。
施一公教授,在56 年的人生历程中,也总是做出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抉择。是什么促使他一次次突破自我?如何发挥理想的力量,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又是什么?
书中自序里有一句话可以回答:
“理想主义者需要接受现实的淬炼,在骨感的现实中找到一条实现理想的道路并一直奋斗下去,所以我把自己定义成’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任凭风吹雨打,不坠青云之志!”
也许,心中的那份理想才是真正的“导师”,无形地引导着施教授一次次做出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人生抉择。所以才会写下“向理想前行”的几个字来。
施一公自称是个幸运的人,家庭代代都重视教育,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经历过很多挫折和打击,但是在一直用自己的乐观善良付出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和关爱。
“我一直都非常幸运。我从小学就接受了很体面的教育,中学、大学更是如此。而且大家都很关照我。我不缺吃,不缺穿,我缺啥呢?我觉得我缺乏像父亲一样的胸怀和抱负。”
“总有一些人在揣度我的回国动机。”施一公在书中说,“其实,我不止一次地告诉了大家自己的真心话:我回到清华最想做的事就是育人,培养一批有理想、敢担当的年轻人,在他们的可塑性还比较强的时候去影响他们,希望清华的学生在增强专业素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清楚而坚定地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承载起中华民族实现强国梦之重任!”
有一回,学生辅导员徐彦辉问施老师:
“一公,我很纠结,现在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如此之混乱,大家各自奋斗,似乎很少关注社会底层,又有腐败现象。看到这些社会弊端,我作为一名博士生,空有报国之志,但我能做什么呢?”
施一公说:“我长你10岁,恰好经历过你这个困惑期。我告诉你,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兢兢业业地做好你的学问。你记住,你总有一天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会成为这个社会的领导者。到那时,你一定会承载起社会发展的重任!我只怕你十年、二十年后不再有今日的沸腾心声,不再有现在这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气儿,变得淡漠而世故。如果那样,你就真的堕落了。”
在今天的社会中,90后00后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不缺吃不缺穿,但缺少的就是一种精神和胸怀。
很多年轻人有时候会陷入一种无端的狭隘——在一些消极舆论影响下,迷茫着不知该怎样去实现个人奋斗?个人奋斗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但是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站在一个更大的视角,看看你生活的这个国家,看看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发展还不均衡的大国需要你做什么?我需要做什么回馈社会?
施一公说:回国过程中,我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
也许,这个问题会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人为什么活着?
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说: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