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春分。
春分的农历日期是不固定哒,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这天昼夜长短平均。
小时候流行的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
小满雀来全
……
每逢节气,长辈们总是念念有词,孩子们自然跟着学会了。
各个节气也都有不同的习俗,北方在春分这天最具仪式感的要数家家户户都吃春饼卷绿豆芽啦。
最近有一次出差在哈尔滨,吃了顿网红“老昌春饼”,和小时候的味道比起来,也只能说是形式大于内容。
春饼卷豆芽——这种吃法看似简单,实则讲究极了,绝对是技术活。
发绿豆芽的过程就很漫长,通常要好几天时间。先把绿豆用热水洗好,放在陶土烧制的大盆里,豆子上覆白纱布,再盖上高粱秆儿做的盖帘,压上重物,每天要换水,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
过几天就会发现,本来只覆盖了盆底的绿豆,慢慢的把盖帘顶高啦,掀开一看,小种子们正努力卖萌,挤挤压压的各个头上都顶了两片嫩嫩的小芽芽,再登上几天,就能把盖帘顶到盆口,种子的力量真的很惊人。
由于上面压了重物,成品绿豆芽又粗又壮又白又脆,爆火下锅炒,远远就闻到绿豆的清香,出锅时候再放上点醋,那味道,估计“舌尖上的中国”拍到8期也绝对拍不出来。
再说春饼的做法,从和面开始,就凸显了技术难度——要用稍微热一点儿的水来和面,水不能太热,也不能太温,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面和好后,稍微醒发,搓成粗一点儿的长条,切成剂子。两个剂子之间抹上少许食用油,然后叠在一起,幹成薄薄的面饼,如果再讲究点儿,用大碗顺势转个圈,把边缘切齐,饼的形状就是完美的圆。
烙饼过程更要凭经验讲感觉,小时候不像现在有不粘锅,那时候都是大铁锅,大锅直径能达到1米多,锅底是灶坑,燃料是柴禾,火候不易掌握,锅体每个部分的温度都不一样,油量也要控制好,油少火大饼易糊,油多饼又太油腻——春饼是要用手抓着且手上没有油的。
烙饼讲究的就是锅上锅下配合的恰到好处。
刚刚幹薄的面饼,在锅里上下翻几次,就可以出锅咯。
刚出锅的饼,薄的像A4纸一样,逆光看过去都透亮儿的。口感类似于烤鸭饼,又软又香且有韧劲,但又多了些麦香气,沿着饼边轻轻的撕开就可分成两个,把炒好的豆芽卷在里面两饼之间,大大的咬上一口,慢慢的咀嚼……
老辈儿们故去,小的们长成。世间万物轮回。
儿时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自己如今已成大人,城市的乌鸦终年嘎嘎叫,江南又细雨如丝,别说地皮连空气都没干过。哪里还分得清惊蛰春分,传统节气慢慢的都被淡忘了。
幸好潜意识里,还留存着各个节气传统美食的味道,猛然间越上心头,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分享即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