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年1月9日
课题:六上《好的故事》
听课记录【简洁版本】
1.齐读课题,读得干脆。
2.教师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文言文——白话文过渡时期,有的语言、标点使用与现在不同,编者未对鲁迅先生的文章进行改编,一些词句理解不容易。
3.读词语(2组)
师: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逐个提问回答。
对照现在使用词语,合作读。
找“错别字”“错误标点”,找书中不同之处。
【15分钟】
4.鲁迅先生好的故事内容是什么?
5.今日任务:通过朗读把昔日记忆和梦中所见找出来。
6.看图片猜事物。
7.读第五自然段,指名读。
8.读第七自然段,指名读。
9.带着想象读,教师示范,学生自由朗读。
10.指名读第五自然段,展示头脑中的画面,教师评价,再读。
11.全班再自由读,读出画面感,指名读。
12.对比第五、七自然段,画面有何不同,指名说。
13.小结:昔日记忆中的影子真实、清晰,给人光明之感,梦中所见虚幻、模糊,给人温暖之感。
14.读关键语段,关注昔日记忆和梦中所见的内容的不同。
15.自读阅读链接,想想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指名回答)
16.出示关键句,有何象征意义。
17.总结,好的故事是……
听课所感:
1.教师关注文言文和白话文过渡时期的文本特点,通过对比文章和现在使用的词语的不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有所成效,但这部分内容是不是可以放在课前预习时完成,本节课最主要的通过理解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未见体现。
2.教师布置的任务,但未能提供有力抓手,有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朗读想象感受理解,但方法却不显见,此处的教学评一致性未能体现。
3.课堂中未见关注全体,参与课堂的学生究竟有多少值得深思,整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即要学生理解的内容)都是由教师点明的,评估任务未能体现学生的理解。
4.通过阅读链接内容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即关注语文要素中借助相关资料理解内容,是好的方法,但是这个单元都是关于鲁迅的文章,许多资料是学生在单元学习前就搜集或是了解的,可以放在单元中谈体会,而不单单限于阅读链接,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不可见。
5.今天很多老师都在讲读不懂鲁迅的文章,觉得不应放在小学阶段学习,但是我却认为是有必要的。我认为这个单元学习的目标并不在于我要彻底读懂这篇文章,对于他的文章也好、人也好,所有的了解与学习都是迭代的,此刻我们读鲁迅,中学我们读鲁迅,成年后我们也会读鲁迅,我想没有哪一刻的感受会是完全一样的。不是吗?
我向来都知道观课应尽可能找设计亮点,不放过一丝可学之处,但今日观课还是有些失望了。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自不用说,肯定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整节课,没有看到教师站在学生本位的设计,是很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