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前的自己
最近工作不那么忙了,有时间慢下来慢慢捋捋思绪。
36岁的年龄,不大不小,感慨不多不少,停下来总结下自己,想想以后怎么走,是个合适的时间。
我出生在中原的一个农村,从小疯玩,骨子里透着一股野性,也有着天生的倔强,不如意的就肆意地哭闹一阵子,之后又疯跑出去了。父母对我这样的一个孩子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在我5岁的时候就把我赶到了村小学,那显然是我不喜欢的一个环境,束缚感主要来自于跟其他孩子相比,我的无知,使我很没有存在感。我还清晰记得父亲气恼地抄起竹条抽打着我,把我赶到学校。浑浑噩噩地,一个学年就过去,期末考试,语文92、数学40,平均分及格,作为本家叔叔的校长无奈地摇摇头,还是把我填到了升级学生名单中。
对小学二年级的记忆已经比较模糊了,只有一件事记得还很清楚,学校为了表彰成绩突出的学习,在戏院里召开了一次大会,全乡的家长都在了,获表彰的学习披红戴花,家长们一脸骄傲。我没有凑这个热闹,蜷缩在一堆麦秸下,暗自想,被表彰的如果是我,爸爸妈妈该很高兴吧。现在想来那是再也简单不过的、朴素的上进心了。这种上进心,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身上也看到了,而且很耐人琢磨、寻味。
三年级了,感觉一切都迈入了正规,我已经能跟上整体进度,排名也靠前了很多,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走,总体上还是默默无闻,距离我让爸爸妈妈骄傲一次的目标好像还是那么遥远,但我也已忘却得差不多了。下学期的一天,语文老师破天荒地找到了我,说我语文统考得了全乡第二名,这是咱们学校取得的最好成绩。我以为自己很激动,但事实上我很平静,甚至那一个星期里我都是在一种懵的状态。直到全校大会上,我被点了名上台领奖,作为本家叔叔的校长笑眯眯地看着我,喊“鸣鞭奏乐”,随后鞭炮声响起,烟雾升腾起来,我从发奖老师手中接过奖状,向着老师和同学们行礼。那年我才1米3左右,在同学中算矮的,无法看到未来,无法念及那是不是一次转折。但从那个时候起,我确实已不想着去追赶谁了,而是认认真真做自己,身边不断有同学问我问题,老师也越来越喜欢提问我,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延伸。
在那样一个懵懂的年纪,学习并不是一个负担,我依然喜欢疯狂、喜欢蓝天、喜欢田野,在和大孩子和小朋友们玩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捉鱼、游泳、挖田鼠、烤玉米等等技能。那个时候,课外读物是匮乏的,隔壁叔叔不知在哪能搞到一些杂志《党史博览》《公安月刊》《妇女生活》等,这成了我最早的课外读物。假期的时候,我赶着七八只羊到家后面的草甸子上吃草,草甸和田地间隔着一条河,河水丰满的时候,羊是无论如何跨越不过去的,这样我就可以放心地看那些杂志;赶上枯水期的时候,就会有灵巧的羊跨过小河,啃吃村里的庄稼,这个时候我就会飞奔过去,赶走羊,再扶好庄稼,心里默念一百个道歉。也有赶的不及时,被人呵斥的,但看我是看书太入迷,长辈们多是宽慰地一笑,放过了我。在朴实的村里人看来,读书的孩子不应该被斥责。我曾经在田野里丢过一本厚厚的读书笔记,第二天同村的大伯拿着厚厚的读书笔记在田野里等我,他说,我不识字,但我能感觉到孩子字写得很好、很工整,对于孩子而言,这应该是很重要的东西。我忘不了这个伯伯的柔声、黑色的脸庞和闪亮的眼睛,他经常背着背篓,大早上就开始拾粪,生活很苦,但我永远忘不了他拿着我的读书笔记时眼里流露出的希冀。
这些记忆好像构成了我10岁前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