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前,我没发觉自己原来是这么喜欢书的。
我常觉得,自己和书之间的关系就如松鼠和松果。松鼠对松果的贪婪是只要见到,就要收藏。小松鼠在这其中是既享受到了拣松果的快乐,也享受到了收藏的满足,更享受到了品尝的幸福。总之,只要捧着“松果”,松鼠就觉得舒服、自在。
01.
我生长在农村。
记得那时,我们村里还没有电视。一到晚上,村里就乌漆麻黑的,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感觉很不爽。当然,那时的月色特别美,星星也特别亮。遇到这样的夜晚,大人小孩儿都喜欢围坐在家门口的大石头上乘凉,大人们唠嗑家常,孩子们在一旁嘻戏。
我外公是村里有名的“赖秀才”水泥匠,不仅水泥工做得好,还能写一手好字。每到年前,村里人就会拿着裁好的红纸让外公帮忙写对联;我父亲是名退伍军人,后来又考上公务员,成为乡亲们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因此,虽然当时我家并不富裕,但却常能听家人们给我讲很多外面的故事。
每当夜幕降临,家里西街(本地方言,即客厅)挂着老高的破旧广播开始响起熟悉的音乐“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父亲就会抱起我坐在他的大腿上,给我讲他在部队或是很远的地方所发生的事情,其实那时我也听不太懂,只听到屁股下面的竹椅子断断续续地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觉得很有趣。
父亲常常讲着讲着就唱起歌,从《十五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到《血染的风采》…以至于我后来上大学读音乐专业还常不由自主地哼唱这几首曲子。那时,我总会听着父亲沙哑的歌声抬头望着夜空那明亮的月亮,心想,长大了要像爸爸一样,当一个兵,然后学很多很多好听的歌曲。
要说看书,那时是极其匮乏的。
自打我有记忆开始,印象中看到的第一本课外图画书就是《葫芦娃》,彩色印刷,A4杂志版面。已经忘了是从哪里得到的,反正自从有了这本书以后,就爱不释手,经常翻看,书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了然于胸,比如那蛇精每次拿着如意宝贝时,口中总是念念有词:“如意如意,随我心意,快快显灵”,还有,那时我极其讨厌紫色小葫芦,因为他把蛇精和蝎子精当成自己的爸爸妈妈,害得爷爷被妖精抓走…
在那个非黑即白的童年世界里,紫葫芦成了我眼里的“坏小孩”。
这本书修修补补看了很多年,长大后到外地读书,就不知道被父母放哪去了。
02.
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我到了一个更偏远的乡镇中学读初中。那时我12岁,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我记得第一次进教室时,同学们一个个瞪着眼睛,就像看大熊猫一样紧盯着躲在老师身后的那个害羞的我。长大后同学们聚会才知道,他们也是第一次见到大山外的孩子,觉得好奇而已。
父亲乡政府的宿舍资源很紧张,我就被安排在一个当地干部家里睡觉,因为他的女儿刚好是我的同班同学。
她叫琼,是个非常爱看书的大眼睛女孩。也不知道她的书是从哪儿借来的,反正是金庸、古龙、琼瑶、席绢等小说系列都能定期不断地换着看,那感觉,有味儿。
我们虽然在同一张床上睡觉,但很少聊天,因为她都在看书。然后,我也开始看,看她随手摆放在桌边的小说,有《飞狐外传》《小李飞刀》《在水一方》…
不过,印象最深的一本小说还是席绢写的《交错时光的爱恋》,这是本爱情穿越小说,轻松诙谐又感人。总之,整个人被融到小说的剧情里不能自拔,连续几个晚上做梦穿越到古代…后来,这本小说被翻拍成电视剧,好像是徐峥演的。
03.
说到高中的阅读,除了必读的课内书目外,便是文学类书目了。影响我阅读的是一位叫刘r的同学。
她是我在音乐预科班的同学。那时我们在一起玩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互相吸引。她喜欢读书,我喜欢音乐。这是我的猜测,没有从她那得到过验证。总之,她是真的很爱很爱看书,只要有她的地方肯定就有书。
有一次我问她,你看那么多书,是不是为了高考作文能写好一些?
她说,我也没想过,反正就是爱看。看书不一定就能写好作文,但是,写作文的时候,看过的书的确就不自觉的发生了作用。
朋友间影响的力量是无限的。
我们只要一起,就会一起看书。只是那时对书也谈不上喜欢,仅是和朋友一起看看而已。
有《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跳淑女,君子好逑”;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隐匿于闹市,沉淀成宁静”;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一个男人的一生中,至少会拥有两朵玫瑰,一朵是白的,一朵是红的,如果男人娶了白玫瑰,时间长了,白的就成了桌上的米饭粒,而红的就成了心头的珠砂痣,但如果他要了红的那朵,日子久了,红的就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而白的,却是床前明月光”;也有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掉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还有泰戈尔的《飞鸟集》“当你错过太阳而流泪,你也将错过群星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等等。
另外,这个阶段还有一本书让我印象深刻,叫《少女百科全书》,粉色硬壳封皮,很厚的一本,问答式体裁。许是少女时期心事多,这些小心事和小困惑又不好意思咨询父母。于是,就在深夜悄悄捧起这本书,在书里如饥似渴的寻找各种答案。可以说,这本书是我当时那段岁月里重要的“人生导师”。
04.
高中时期的阅读习惯到大学后倒是得到了保持和延续。
那时,因为阅读——
我几乎每年都能拿到学校的奖学金。虽然不多,但足以请同学们吃好几顿。
另外,我还莫名其妙当上了班长。刚入大学那会儿,同学们间相互都不了解。当时也不知道班主任罗老师是因为欣赏我身上的某种气质,还是看到我在军训中主动、坚韧的表现,居然就决定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认命我为班长。这让毫无班长经验的我受宠若惊,又手足无措。开展一学年工作以后,我自觉不能胜任,然后选择退出,总算松了一口气。
记得有一次因为没安排好班里的某个活动,导致同学们有意见,幸好班主任罗老师火速救场。后来,我一个人跑到新华书店捧回了若干本书,有苏东坡传、曾国藩传、卡耐基《人性的弱点》、林清玄的《欢喜自在》、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等等。现在已经想不起那时最终看了多少,反正,至今还能隐约回忆起当时那个在高低床铺上畅快朗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自在少女。
现在回想起来,我是应该好好感谢班主任罗老师的。如果不是他,当时的我根本不会去读那么多励志传记,更不会躲到书里寻找心灵幽径。
05.
真正开始如饥似渴、自由自在读书的时光应该是在工作后,因为这时有钱,有闲,有渴望。
我的工作和大学所学的专业并非一致,从音乐跨界到学前,所幸都是教育。为了跟上同行的脚步,并立足业内,我决定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硕士。那几年,我读的最多的是福禄贝尔、卢梭、蒙台梭利和“南陈北张"(陈鹤琴、张雪门)等专家的书籍。那时,每天听课、阅读、笔记、作业,尤其是英语学习,完全靠死记硬背。因为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所以坚持不懈日夜兼程也并未觉得辛苦。
儿子的到来,让我接触并阅读了大量的绘本。自儿子9个月开始,我坚持每晚给他读绘本,从《好饿的毛毛虫》、《点点点》、《我爸爸》、《11只猫做苦工》到《猜猜我有多爱你》、《花婆婆》等100多本绘本,直至他上小学一年级后便是他自己独立阅读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还是太早结束睡前亲子阅读了)。
绘本和童话,可真是个好东西,它不仅对孩子而言,对成人也是。每次,我在给孩子读的时候,既唤醒了我的童心,也让我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写到这里,居然忍不住想读一段罗尔德 达尔《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的经典段:
“该轮到我了。”獾说着,接过罐子,把他的头向后仰着。苹果酒咕嘟咕嘟地流进了他的嗓子眼里。“就像……就像熔化的金子!”他喘息着说,“噢,狐兄,这就像……就像是饮用阳光和彩虹啊!”
近年来,我读的书更杂了。
有时觉得自己就像个图书管理员,却依旧乐此不疲的往家里搬书。反正是想看就买,什么都看。印象较深的有:看了3遍却仍然一知半解的《易经的奥秘》;了解了“迟钝力量”的《钝感力》;第一次理解“工匠精神“的稻盛和夫《干法》;推荐给儿子看并得到儿子点赞的《明朝那些事儿》;疲于读原文才选择读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让人敬佩,文字又极其平实的《史铁生作品精选》;还有,一听声音就爱上的作家蒋勋先生的作品;杰克·廉菲尔德的《踏上心灵幽径》、胡因梦的《生命的不可思议》;等等。
今年开始,我基本保持一周一本的节奏(包括电子书),完成了一直想读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的《月亮与六便士》;为了解华德福教育而读的《童年的王国》、《把华德福带回家》、《学校是一段旅程》和《与孩子共处的八年》等;开始尝试了解理财投资的《把时间当做朋友》、《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定投改变命运》;改变赖床习惯并开始早起跑步的《早起的奇迹》、《跑步治愈》;参加儿童阅读指导师考证,读完《如何给孩子读绘本》、《绘本为什么这么好》、《1000天阅读效应》等;提升教育育儿认知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你好小孩》;读《写作这回事》,《阅读与写作》,在“简书”日更写作133天,码字16.7w ;等等。另外,庆幸的是,在“得到”知识公众号坚守了1583天,仍在。
06.
很多年前,有段时间我特别爱看哲学书。
楼先生实在忍不住,提醒道,“别再看哲学书了,有走火入魔的苗头了。”
“为什么?”我不解。
“看那么多又能怎么样?”他问。
而后,我们相视大笑…
是啊,读书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精神粮食能当饭吃吗?对实现梦想成就事业有什么帮助吗?……
我的答案是——“我愿意,我想要,我渴望”,这就是最大的实际意义,我满足了自己的渴望。
记得稻盛和夫老先生说过一句话,“内心不渴望的东西,不会靠近你。”而我,只是渴望阅读,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