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了刘慈欣那本《时间移民》小说集之后,我觉得阶层固化的社会中,依靠自身的努力或能有所为。
然而在《2018》这本书中的《赡养人类》读过之后,却不由得让人悲哀:阶层固化至极点,资源高度集中,空气和水都必须有偿使用。自身存活的基本条件都已经失去后,再努力只能死得更快,逆袭的希望为零。
这种阶层固化有没有可能会成为现实呢?
当一个社会,少数一部分人占有了多数的资源后,富者越富,贫者愈贫的局面可以想见。
但是真的会出现如书中终产者那样一个人占有绝大多数的资料,穷人连口空气都呼吸不上,连看看自然景观都是犯罪的局面吗?
从资源占有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真有可能出现。现在不是已经出现了新鲜空气这种商品了吗?
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似乎不太可能,因为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终产者可以不要亲戚朋友,甚至可以不要爱人,难道他不需要孩子来继承财产吗?
不过,细想之下,这位终产者不需要这些。他不需要仆人,因为在那种文明程度下,机器人可以帮他打理一切。他也不需要孩子,科技发展到那个地步,永生已经不再成为问题。
根据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的内容看来,终产者能够有自身百分之百的基因存在,还要什么只继承了百分之五十基因的孩子?
科幻小说与魔幻、玄幻小说不同,科幻小说是基于现有理论上的演绎和幻想,读来更具有真实性,仿佛这些故事的内容真正存在于宇宙中的过去、现在、将来。
由于时间旅行的理论,在此我对未来用“存在”一词并不存在逻辑错误。或者我们可以相信确有拉布拉斯妖,这一位全能的智者根据现在世界的因可以推测出未来世界的果。
在刘慈欣的小说中,地球一次次的被毁灭,人类文明一次次濒临灭绝之境。
外来者如歌者的二向箔,如吞食者;内因有环境的污染,能源的过度消耗,甚至因为人类社会阴暗面的存在被杜绝而失去社会前进的动力。还有一种是不可抵御的外因,比如宇宙的坍缩。
每一次灾难的发生我们似乎都可以从人性找到其因,据其推衍,地球的毁灭似乎在或近或远的未来势必发生,人类走的是一条不归路。
但是尽管刘慈欣不遗余力的揭露人性丑恶的一面,他却不曾对人类失去希望。
《地火》中年轻的刘博士因为他的无知和冒进酿成了泼天横祸,但我们又怎能因他犯下的罪而否定其想改变煤炭工人险恶的工作环境的初衷呢?
人类文明屡次徘徊于绝境却能够坚韧的传承也非没有原因。在高度发达的技术前,艺术依旧熠熠生辉!
《诗云》这一篇是大刘作品集中难得的轻快的小说。一名来自超级文明的“神”,因为爱上了中国古诗化身李白,毁灭了太阳系的同时拯救了人类,拯救了地球文明。
这篇小说从对立面讨论了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书中恐龙大牙的思考或可做为结论:智慧生命的精华和本质,是技术无法触及的。
这一本小说集大多是发生在我们世界的故事,相比于宏大的宇宙背景,其中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索和拷问。
我并不同意刘慈欣写出的人类感情都干瘪乏味一说。
在我看过的有限的书中,最令我惊艳的是茨威格对人物内心的描写,他用绚丽的技巧描写了人物内心的多面性,细腻的描写了人物心理的嬗变过程,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特点进行深度的挖掘。
而刘慈欣不同,他的书中甚少大量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只是客观的陈述事实,让读者自己从人物的言行中去解读其思想。
如《三体》中叶文洁的心路历程和她的选择,从其父到后来她自己的遭遇,一步步铺垫下来,可理解其对人性绝望并非事出无因。
作为短篇小说,在很短的篇幅中要完成讲述故事,同时兼顾对人物内心多面性的描写似乎不太可能,强行为之恐怕会流于肤浅,或者伤害故事性。抓住人物性格的闪光点来描写应该是一个好的选择。
《光荣与梦想》中塑造了三个人物:辛尼、萨里和奥卡。围绕着奥运会这一事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三个人的心理特点还有思想的变化。小说临近结尾时才点出的人物奥卡,用侧面的白描手法,让人印象深刻。
这本小说集中我最爱的是《混沌蝴蝶》。为了拯救祖国免于遭受轰炸,主人公丢下妻子和病中的女儿,踏上征途。这个主题或许过于寻常,但是主人公用于拯救祖国的手段却不容我们等闲视之。当我们提心吊胆的跟着他进行一次次的行动,失败却不期而至。其失败的原因令我们扼腕之余,又忍不住深思。
刘慈欣只是一五一十地描写着这些事,没有加入评论,关于战争,关于亲情……却让我们想到了很多。
中国人总是内斗,遇到外来敌人时也不能够暂时放下利益之争来一致对外,历史上数次陷于强敌之手莫不有次原因。地球人也总是争斗,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外星强敌来时呢……
我想,还是用恐龙大牙的一段话来回答吧:自己生存是以征服和消灭别人为基础的,这是这个宇宙中生命和文明生存的铁的法则,谁要首先不遵从它而自省起来,就必死无疑。
原来大牙是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