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有点可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很想知道11个男人会对心理师说些什么。封面也很清新,感觉会是本好故事。
果不其然,11个男人对心理师的情感倾诉故事,像11幕剧,耐人寻味,蛮好看的。
内容算得上真实、立体、精彩,如果对男人的爱感到困惑,真的可以看一看,有一定实用价值。
作者之一的布兰迪•恩格勒终于如愿以偿开了一家私人心理诊所,她想成为女性情感咨询方面的专家,却意外地发现来咨询的大部分是男人,随着他们交流的深入,他发现了男人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这有可能颠覆人们对男人的想法和观念。
被称为“特别擅长讲故事的男人”,知名作家戴维•兰森对情感心理治疗特别感兴趣,他相信真实的力量,决定和布兰迪•恩格勒合作,共同完成这本书。
于是,我们有幸聆听了这11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故事。
对本书中的第一个故事印象最深刻
故事一中的戴维,是很有代表意义的一类人。
我们很容易给像戴维一样的男人贴上“渣男”的标签,认为他们游戏感情,不值得获得真爱。
但透过戴维的故事,随着他们交流的深入,我们才真正了解到:他们沉迷于游戏感情的行为,其实代表着他们对爱、信任和被认可的需求,这些需求很可能促使每个人做出不合理,不正常的希望。
想想,不是吗?有多少个人能够看清楚自己的内心?心理学的有趣之处,就是在于透过心灵去观察内心。戴维的改变,是那样的鼓舞人心,作为作者,我想,能够真正帮助了一个人,看着这个人做出缓慢而令人瞩目的改变,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一开始,戴维是轻佻的。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说过:感情不过是多种形式的自爱。他用他轻佻掩饰着他内心的所有问题,用感情生活丰富炫耀着,迷惑着,这是所有来访者的共性,他们既希望人们能读懂自己,又害怕真实的自己暴露在人们面前,他们是矛盾的,含蓄的。
随着一次次地深入交流,戴维逐渐袒露他的内心,他是那么的不安,那么需要被认可。他喜欢跟身边的人攀比,以满足内心的需求;他逃避,不敢直视自己的需求;他害怕,害怕那些自以为很需要他的女人,其实是在演戏;他自恋,他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却又病态地看待世界,狭隘地认为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特别;他总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他的成功、优秀,让他很容易自我膨胀;他需要女人,需要被爱,却又担心被骗;他并不想跟那些女人谈情说爱,却总是一次次地去搭讪,他麻痹自己......
说到底,他需要做的是爱自己,因为如果他能从心底里感受到爱,就没必要去别人那里索要爱。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思想家蒙田在《随笔》中写着:自爱者方能为人所爱。
他需要做的是找回真正的自我,而不是活在一群人眼中的那个自己。众星捧月确实是会让人迷惑的,可能孤单寂寞面对着真实的自己的时候,那种空洞才是最真切的,戴维开始探索自我,他也获得了直面自己的机会,从而在心理师的引导下寻求内心的安宁。
多么精彩的心路历程!
这样的心理探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是大有裨益,这比枯燥乏味的案例分析有趣多了。
11个故事教你读懂男性在亲密行为中的想法和行动
这并不仅仅是11个男人的故事,作者把接触到的各类男性浓缩在每一个男人身上,归类分布在11个男人身上。
都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让这“两个星球”的人类相互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结合科学、心理学,让女人或男人袒露自己的内心,如本书的形式。相信真实的力量,相信情感的力量,阅读本书,会让男人更加了解自己,让女人更加理解男人。
多少个在情感中困惑的男女,多少对在生活中不满而又无奈的夫妻或者情侣,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无力探究,认为爱情可遇而不可得,甚至也不可遇。多多少少都在向现实妥协,在麻痹自己,在将就。
蒋方舟曾经说过:爱而不得,才是人生的常态。
其实,得而不爱亦是人生的常态,得而不懂得爱更是人生常态。
看看这些标题:
性格、成长环境的差异巨大的人的爱情 一个人的情绪垃圾污染了两个人的感情 过去的经历带来了分裂的感情渴求 ......
我们可以发现:爱是人性最核心的部分,人都需要爱人,也都需要被爱。
我们一直公认男人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其实,男人的情感动机与女人的没有太大的差别。
我们一直以为亲密行为就是爱的代名词,其实,他们通过亲密行为得到的只是他们内心无法得到的。
一个情感专栏的作家可能一点都不相信感情,写作,只是她谋生的手段。当然,她也笃定相信这一点,但其实,她心中还是有爱的,只是被掩盖了而已。
读这本书,我多次中断,因为我陷入了沉思:看到作者在救赎来访者,我也代入感强烈地拯救着自己。
一句“世上没有好男人”让多少人女人心碎,我倒觉得,除了品德缺失公认的那些,再‘’坏‘’的男人遇到他认为值得付出的女孩,心掏空了,肝脑涂地还觉得不疼。这就看女孩有没有智慧处理爱和被爱的能力啦!
男女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精神、人格、物质独立的个体,不过分依赖,不过分期待,爱的本质,就是成长和成熟。
推荐你阅读,期待你阅读后能收获良多。